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1-08-19 03:01:54 郭军平:语言与语境说
    <!--正文内容begin-->创造优美的语言艺术和美妙的艺术境界应该是文学作品的一个任务(当然思想性是很重要的了,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里暂且不论。)。文学作品是艺术品,和绘画,音乐,舞蹈一样,要想法打动读者。绘画是视觉艺术,以色彩,线条,意境感染读者;音乐是听觉艺术,以...   [阅读全文]
    2011-08-15 02:12:38 周萍:心灵回归的期盼
    <!--正文内容begin-->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会见陈若曦时,称赞她回归祖国的正义行动,肯定了她反映“文革”小说的现实力度,并邀请她今后能常回大陆看看。这位从台湾到美国,再从美国到中国大陆,又从中国大陆到香港再到美国,最终从美国又回到台湾的陈若...   [阅读全文]
    2011-08-13 02:04:15 赵瑜:泪流满面的张爱玲
      《张爱玲私语录》,张爱玲、宋淇、宋邝文美著,宋以朗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29.80元  张爱玲是一个轻度自闭症患者,这源自她幼年的一段特殊经历。  她的日常生活近乎传奇,除了写作,她几乎很少参与社会生活。在她以写小说出名之前,她的工作经历为零。...   [阅读全文]
    2011-08-10 04:08:09 赵柒斤:生命蕴藏着许多想不到
    <!--正文内容begin-->  亚托·帕西里纳也许在动笔之前就知道,用《当我们一起去跳海》作书名并在夏天发表,一定会被像我这样的“弱智”读者拿来当清凉消暑的书使劲翻。读了序言,我就捶脑袋,骂自己真笨:一群人约好一起去跳海显然不是要潜入海底“乘凉”……发觉自己“上当”,...   [阅读全文]
    2011-08-05 02:43:31 陈援:另辟蹊径的《谍杀》
    <!--正文内容begin-->  1942年,抗战酷烈之时,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铜家岭一带。在从延安随总部转移过来的马背摇篮——保育院里,发生离奇凶案,一个天真无邪的三岁娃娃居然被潜伏的敌特杀害了,生死谍战由此展开……这就是军旅著名作家沉石的新作、长篇小说《谍杀:中共对日军反...   [阅读全文]
    2011-08-03 03:02:52 张伟:写给乡野的挽歌
    <!--正文内容begin-->  在翻开《沙乡的沉思》的附录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名词也是一种能让人感到羞愧的东西。  这本不足300页的书最后,附上了12页文字,专门介绍其中提到过的动物和植物名字。然后,中文系毕业的我意识到,很多鸟和野菜的名字,我不借助字典根本无法读全。...   [阅读全文]
    2011-08-03 03:00:40 散文诗现状堪忧:曾经辉煌如今落寞
    </H1><!--正文内容begin-->  在近日举行的“赵春华散文诗研讨会”上,与会的作家、评论家不约而同地发出呼吁:大家一起努力,让散文诗这块园地枝繁叶茂。  作为散文和诗歌的结合体,散文诗以其细腻优美的风格打动着读者,精炼的句子、诗化的语言成为慰藉心灵、抒发情感最好的...   [阅读全文]
    2011-07-31 03:04:42 张涛甫:阅读的未来
    ●“谷歌图书计划”意在垄断,征服市场,不是与图书馆结成天然的联盟,而图书馆的唯一目的是保存和传播知识。  ●数字化阅读在当下中国正在迅速扩张,在蚕食着传统阅读方式。客观地说,阅读的数字化乃大势所趋,挡也挡不住的。  ●我们在享受数字化知识盛宴的同时,要小心知识...   [阅读全文]
    2011-07-29 03:04:31 王德领:文学研究与生命的关联
    <!--正文内容begin-->  我所栖身的西四,老北京的风貌犹存。这些元代的胡同,大体还保持着最初的样貌,如同跨越古今的幽深的时光长廊。一些老树枝桠遒劲,已在那里矗立了二三百年。有的四合院门口砚台形的门墩在提醒人们这里曾是古代一个文官的府邸。置身在老北京的胡同中,真让...   [阅读全文]
    2011-07-27 02:45:09 邱华栋的六十个城市生活样本
    <!--正文内容begin-->  有人说,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杰作,大部分是写农村生活的,即便偶尔有人涉猎都市生活,也不过是写进了城的农民。当代最早自觉成为都市文学写作者之一的邱华栋,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地开掘着。他笔下的人物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都市中,经历着都市里的一切现实...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