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22-05-23 03:41:39 杨广虎:身在终南不知隐
    我在终南山呆了近二十年,终南山一直默默无闻。很感谢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大概在2002年吧,他的《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一书,让全世界都知道了终南山和隐逸在这里的无名隐士。他纪实性的游历,用文学的笔调娓娓而叙,吸引了很多人来问道终南,静心禅修,也有人千里迢迢...   [阅读全文]
    2022-05-05 03:41:20 高海涛:鲁迅与“别有根芽”的花朵
    80年代我在美国访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论文:《鲁迅:文化气质的迥异》(OntheSignificanceofLuxun’sUniqueTemperamentfromthePerspectiveofChineseCulture),其中的主要观点认为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而且是气质迥异、特立独行的代表。这个思想资源来自拉美作家博尔...   [阅读全文]
    2022-04-18 03:14:59 吴欢章:诗言志和散文的境界
    诗与散文堪称是姊妹艺术。古往今来,我国许多名家都是诗文并举,相得益彰。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举世无双,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艺术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美学观念,散文与诗在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上有许多相契相通之处,从诗词中吸取营养以提高散文的艺术境界,是我国散文创作的一个...   [阅读全文]
    2022-04-11 05:46:23 晏杰雄:青年写作如何呈现中国经验
    鲁院青年写作研讨会提出的“国族经验”对文学风向很敏感,可能为当下创作提炼出一种“新文学”的关键词。所谓国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简略说法,先有国家的规约和调适,才有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所谓国族经验表达,就是中国经验表达,就是站在民族国家的高度...   [阅读全文]
    2022-03-23 04:40:33 弱水:论余秀华在批评中的进步及批评本身
    诗人余秀华在新浪微博推出了一篇名为《中国“名人”培养了大批道德投机分子》的文章,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她对于诗人食指批评事件的第五次回应。这篇文章中,余秀华不再针对食指先生,而是将矛头转向了围观群众。她说:“两个人吵架,旁观者都是君子。这和在鲁迅那个时代有一点...   [阅读全文]
    2022-03-14 04:21:06 傅逸尘:重建文学总体性的可能
    关于青年写作这个话题,一个有意思的坐标,就是像莫言、余华、格非等“50后”“60后”作家,早在他们30岁出头时,就写出了被今天的文坛奉为经典的作品。以此为参照,当下的青年写作似乎难以望父辈作家之项背。然而,这个坐标系的两端,分别牵系着两个不同的文学时代、两种不同的中...   [阅读全文]
    2022-03-08 04:15:44 李少君:当代诗歌的美学构建
    今天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我们确定的题目是“当代诗歌的美学建构”,新诗百年论坛很多是讨论一些历史话题,我参加过两次,好多是回顾性的,但是这次恰恰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话题。诗歌在中国历史上特别特殊,我个人的理解诗歌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一个基础,就拿“诗教”来说吧,我觉得不...   [阅读全文]
    2022-02-17 04:49:37 彭程:文艺批评的坚守与创新
    当前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艺作品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文艺批评的面貌、格局和发展前景。从总体态势上看,当前文艺批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人才陆续涌现,队伍不断扩大,学术视野和思维空间持续拓展,文章和著作数量浩繁。这些都令人鼓舞。但同时,...   [阅读全文]
    2022-02-10 06:58:48 赵海波:一种新的现代叙事方式
    最近构思一个与父亲有关的中篇,传统的叙事方式似乎很难在几万字的篇幅里将父亲几十年的沧桑勾勒出来,有没有另外一种叙事方式?打捞留存在记忆里的阅读经历,想起土耳其作家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1952年的帕慕克是土耳其著名作家,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   [阅读全文]
    2022-01-20 06:55:17 马绍玺:安居在故乡的诗歌
    土家族诗人冰皑既是一名优秀的公职人员,又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一直坚持诗歌创作,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他的新诗集取名为《虫之声》,收录诗歌近百首,分为“天空”、“大地”、“我”三个专辑,由现代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独特的诗集。也许因为诗集中“...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