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前半生在警界守护一方安宁,退休后又在书法的世界里挥毫泼墨,绽放光彩,他就是现任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鸿达书社社员的王剑峰。
王剑峰,曾任济宁市中区公安局四级高级警长,近四十年的从警生涯,他用忠诚和担当书写着警察的使命。正如《论语·子路》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他以一身正气践行着职责。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书法始终是他心底的热爱,是灵魂深处的一抹温柔。这份热爱并未因工作的繁忙而褪色,反而如陈年佳酿,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恰如“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他在刚正之外,更添几分儒雅。
为了在书法领域深入研习,王剑峰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开启了四年的研修之旅。在那里,他有幸师从国画大师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先生和中国书协党委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先生。他常感慨:“跟着二位大家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知识,明白了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一部书法史就是一个字体的变形史。明理方能见性。”在名师的悉心指导下,王剑峰在书法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汲取着传统书法的精髓。他深知“书山有路勤为径”,从笔法、字法到章法,逐一钻研,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每一个字的结构布局,都倾注了他无数的心血,正如《道德经》所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在笔墨世界里步步深耕。
经过多年磨砺,王剑峰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创新。他的书法路子是深耕大篆,遍临隶书名碑,楷书学柳公权,行书写二王,草书学张旭、怀素和黄庭坚,再融合自己的思维模式。正是这样扎实的临习根基与个性化的艺术表达,让他的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在笔法上,他熟练运用中锋、侧锋,使线条富有立体感和力量感,时而如苍松扎根,稳健而有力,恰如“咬定青山不放松”;时而似行云流水,灵动而飘逸,宛若“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结构上,他巧妙地安排字的重心与比例,让每个字都仪态万方,疏密得当。章法布局更是独具匠心,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气脉贯通,宛如一首和谐的乐章。无论是楷书的严谨端庄,如“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行书的流畅洒脱,似“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还是草书的豪放不羁,若“挥毫落纸如云烟”,他都能信手拈来,且融入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王剑峰不仅专注于自身的书法创作,还依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的职责,积极投身于书法文化的传播。他始终秉持着“书法应该要融入本体、雅俗共赏,才能达到为大众服务的目的”的理念,常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经常做客各类文化课堂,如济宁市读书协会周三晚公益课堂、任城区古槐街道关帝庙社区文化“两创”宣讲堂等,为书法爱好者和社区居民带来《书法与传统文化》的精彩讲座。在课堂上,他以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深入浅出地讲解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他强调书法不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论语·学而》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他还经常现场挥毫泼墨,展示书法的独特魅力,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书法韵味。
王剑峰,这位从警界转身而来的书法家,以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倾注一生诠释着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在书法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对书法文化传播的不懈努力,让他成为济宁文化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恰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书法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