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区域)都有独特的方言土话。方言土话作为语言的地方变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成为一个区域的文化基因库。身为鲁西南人,自幼深受鲁西南方言土话的熏陶,基本能听懂并了解每一句方言土话的意思。现在回忆琢磨起来,感觉不少方言土话精炼概括,言简意赅,流传广泛。
乡土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语言多样性的体现。其核心特点是地域性、口语化、文化粘连性。随着教育的普及、社会的进步,似感说方言土话的人少了许多,使用场景受到局限,不少人在公共场合刻意回避方言土话,大概是怕别人说自己老土守旧。对乡土方言,不能用“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来描述。在某个区域,无论城乡,不管什么层次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说一些乡土方言。因此,对方言要尊重、保护,而不应该鄙弃、淘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当代社会需要超越“保护/淘汰”的二元对立,构建方言的“功能性生存”策略——既非浪漫化的固守,也非功利性的抛弃,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如方言认定)、技术创新(AI翻译系统)、文化创作(方言影视作品)实现活态传承。这种动态平衡的维系,本质上是处理现代化与地方性张力的文化治理实践。
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变革与人的流动加剧,方言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但其作为文化基因的价值不可替代。现列举部分鲁西南(济宁、菏泽一带)方言土话及其释义,意在抛砖引玉,唤醒鲁西南人对曾经说过的方言土话的回忆,体味地域文化的有趣与精深。同时期待各位读者续补流传下来的方言土话。因为缺少新华字典等官方典籍的解释,有些方言用字既要揣摩含义,还要兼顾读音及声调,遣字不一定准确,带有个人理解的主观性。方言归类也不一定确切。恳请读者文友一并探讨与指正。
四、时间及生活常用语
1.夜儿:昨天。
2.今门儿:今天。
3.赶明儿:明天。
4.芡儿:前天。
5.大芡儿:大前天。
6.过明:后天。
7.大过明儿:大后天。
8.早先:以前。
9.年逝:去年。
10.头晌午:上午。
11.晌午头:中午。
12.过晌午:下午。
13.后夯:下午/傍晚。
14.清起来/清早:早晨。
15.白(bei)家:白天。
16.黑家/黑喽:夜晚。
17.傍黑/合黑:傍晚,天刚黑下来。
18.白(bai)慌:别着急。
19.沐楞会:睡一会。(你们先说话,我沐楞会)。
20.一沐愣:一小会儿。(刚才我睡了一沐愣)。
21.一绷(beng)子:较长一段时间。
22.(老大)绷子:很长一段时间/一(大)段路程。
23.跟脚不:问鞋穿着合不合适。
24.告点油:添加点润滑油。
25.喝汤:吃晚饭。
26.喝杂菜汤:参加白事。
27.裂了吧:算了吧。
28.了了:口头语(一般般)。
29.骂誓:发誓。
30.知不道;不知道。
31.揍饭:做饭。
32.烧汤:做晚饭。
33.扁食:饺子。
34.糖疙瘩:糖豆豆/糖块。
35.调羹:汤勺。
36.糊豆:用面粉做的稀饭。
37.面糊子:加水调匀而成的面粉糊状物。
38.煎面糊(子):将面糊子倒入涂油锅中煎熟的薄食品。
39.锅饼:贴在大锅内壁烧熟的扁圆形面食。
40.锅屋:厨房。
41.锅壳廊子:没放锅的灶台。
42.酒瓯子:小酒杯。
43.馍馍:馒头。
44.面呱嗒子:用手把和好的软面拍成巴掌大的圆形面皮,放到开水锅里煮几滚至熟,捞到碗里即食,俗称“喝(面)呱嗒子”。
45.菜呱嗒子:鏊子上烙的带馅的小饼子。
46.锅㨐(pei):锅盖。
47.盖体:被子。
48.手巾:毛巾。
49.鞋呱嗒子:拖鞋。
50.胰(yi)子:香(肥)皂。
51.月匙:钥匙。
52.豆枕:枕头。
53.恶萨:可用的垃圾。
54.耳烘(wong)子:护耳朵的耳帽。
55.寻(读xin)媳妇:娶新娘。
56.添箱:送喜礼/随份子。
57.粑粑:小孩的大便。
58.犁着手啦:割破手了。
59.生炉子:点炉子。
60.针鼻子:针上面的穿线孔。
61.疙(ge)巴:脏的凝结物。
62.疙渣:干净凝结物(多指血和食品)。
63.疙瘩汤:以面粒/小面块为主的面汤。
64.面筋汤:洗面筋过程中产生的淀粉水作为汤底,加入面筋块、蔬菜等配料煮成的咸味稠汤。
65.夹袄:双层上衣。
66.坎夹子:无袖上衣。
67.褂拃(zha)子/褂头:短袖上衣。
68.扫黍:扫帚。
69.浆(jiang)子:浆糊。
70.拜把子:拜仁兄弟。
71.陪送:嫁妆。
72.过月子:女人生孩子后闭门一月。
73.送粽米:小孩出生九天后的庆祝宴。
74.(破)铺衬:碎布。
75.(烂)套子:棉被或棉袄中的棉绒等。
76.冬冬(块):冰。
77.经子:用麻或檠的外皮捻制而成的一种单股绳子,常用来编草苫子等。
78.香油果子:油条。
79.电棒子:手电筒。
80.毛格儿:硬币。
81.吸铁石:磁铁。
82.洋火:火柴。
83.洋车子:自行车。
84.洋油:煤油。
85.够不着:拿高处的东西摸不到。
86.时兴:指当地某件事比较流行。
87.我地个乖乖:惊叹感叹吃惊的叫声。
88.我地个娘来:表示做错了事之后的感叹惊愕叫声。
89.啥买买:什么东西?(好奇的口气)。
90.唉怪:惊讶的感叹词。
91.好家伙:感叹词。
92.呆哪来:在哪?
93.可傲了:可好了。感叹词。
94.落落啥?:干嘛呢/不要理论或吵了。
95.原是:当然/就是。
96.什么黄子:什么东西。
97.干熊来/嘛/揍么:干什么?
98.多攒/早尾:什么时候。
99.原(就)是哩:表示对别人意见的赞同。
100.耳乎:搭理。
101.草棵(kuo):丛生的杂草。
102.达圈:附近、到处,周围、四处。(你达圈找找,看能否找到丢掉的钥匙)。
五、动词动作行为类
1.谝(piǎn):炫耀。如“谝能”,指显摆本事。
2.剋(kēi):打/揍。
3.歘(chuā):快速抓取。
4.惚(hu):快速击打或拂拭的动作。(再犟嘴,我惚死你)。
5.撂(liào):扔/放下。
6.扳(ban):扔。
7.歇着:睡觉/休息。
8.瞅(chǒu):看。
9.断(duan):追赶/猛追。(过会我就断上你了)。
10.豁:泼/倒水。
11.招:摸(别招我)。
12.缒:堵塞(缒上那个瓶子)。
13.抹(ma):脱掉(抹掉帽子)。
14.缭:缝衣服。
15.㹔(jiang):下崽。
16.咬磨:指桑骂槐。
17.胡啦:乱摸。
18.嘘乎:瞧见/对什么有印象。
19.拉呱:说话。
20.落地:扫地。
21.拉把:抚养孩子/翻腾东西。
22.拾叨/拾掇:指将不好或乱的局面治理好。
23.和搂(Lou):搅拌。
24.拦地:施肥。
25.卷人:骂人。
26.戳几:故意找事。
27.蒯痒痒:挠痒痒。
28.沐露(lou):水面高过物体。
29.挤吧眼:眨眼。
30.叨菜:用筷子夹菜。
31.挒一个/剋一个/走一个:喝一杯/喝一口。
32.呵撒:将东西拿起来抖抖。
33.㓦坏(baihuai):摆弄工具、器物等,可能造成损坏。
34.隔气:指两人不合、闹别扭。
35.钻叽:会找门路,指机灵。
36.奏梦/发臆症:做梦/说梦话。
37.得以哩:故意。
38.卜(bu)拉:摊平,弹去灰尘。
39.捣鼓:收拾摆弄东西/拆装东西。
40.瞎腰:弯腰。
41.股涌:身子动动。
42.赶集:上集市。
43.上林:丧事或春节前夕到祖先坟墓上拜祭。
44.鸡嬎(fan)蛋:鸡下蛋。
45.熥(teng):用热的锅底烘烤。
46.鬻(yu)锅:锅里的稀饭流出了锅外。
47.潲(shao)雨:下着的雨被风吹到了室内。
48.搲(wa):用某种工具舀/挖的意思。(用瓢搲水/用碗在坛子里搲米)。
49.抬杠:争执,较真。
50.耩(jiang)地:播种。
51.摊面糊子:油熥糊状软饼。
52.搦(nuo):用手抓住挤压。(搦搦水/搦死你)。
53.烙(luo)饼:放在鏊子上熥熟的用稀面糊做成的薄饼。
54.藏麻乎底儿:捉迷藏。
55.滴点儿:下雨。
56.住点儿:雨停啦。
57.胡瓜答:胡说八道。
58.猜思:琢磨。
59.胡啰啰:胡乱牵扯。
60.打嗬挲:颤抖。
61.呵嚓呵嚓:商讨商讨,酝酿酝酿。
62.掰(bei)嗤掰嗤:理论理论。
63.搁磨搁磨:安装/磨合/商讨。
64.摆制摆制:鼓捣。
65.择(zei):收拾蔬菜/采摘庄稼果实。
66.操兑:置办。
67.挛(luan):筛选、翻拣。(到地里挛红芋、挛花生)。
68.薅(hao):拔除/揪。(薅草)。
69.推头:理发。
70.剌(la):划破,拨开。(小偷把我的包剌开了一个口子)
71.解手:上厕所。
72.哕(yue):恶心呕吐。
73.骑尿脖:让孩童跨坐在大人的头后脖颈处(双腿垂在大人胸前),多见于长辈带孩童玩耍时的亲昵举动。类似普通话中的“骑大马”。
74.滗(bi):挡住水泡(水洗)着的东西,将液体轻轻倒出。(你把那个淘米水给我滗掉)。
75.抻(cheng):拉长/拉伸。(你给我抻着口袋,我把玉米倒进去)。
76.突喽:滑落,下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