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论文 >>  百家文论 >> 刘伟:乡村未来之变的多维畅想
    刘伟:乡村未来之变的多维畅想
    • 作者:刘伟 更新时间:2025-11-24 07:21:49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6475


    历史推进到今天,很多国人感慨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和科技、社会的进步,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科技革命,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改变:传统的实体店正在消亡;数字货币即将普及;无人驾驶的共享汽车代替私家车,电动车充电只需五分钟;AI医生24小时在线;超市没有了收银员……整个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变革正在加速实现未来。

    面对中国社会的新变化新场景,不少国人也在畅想与憧憬中国乡村的未来之变。客观地讲,这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基于当前政策导向、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趋势的一次理性推演,是一场深刻而系统的社会变革,有些方面正在华夏大地上悄然发生,户籍制度改革已经人所共知,原来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合并为居民户口,这就为大规模的人口在城乡之间流动提供了可能。乡村的新风貌新样态也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未来的中国乡村,将彻底告别“落后”与“凋敝”的旧标签,演变为一个生机勃勃、多元共生、与城市交相辉映的新图景。对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设想憧憬,看看中国未来乡村的演进与变革。

    一、产业之变:从“面朝黄土”到“智慧田园”

    未来的农村土地经营将彻底告别零散、低效的模式,乡村经济将突破单一农业的局限,形成众多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规模化与科技化农业:农民拥有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经营权通过流转集中到专业合作社或农业公司甚至央国企、私企手中,小农经济即将落幕,这在不少乡村已经或正在发生。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大片农田将成为现代化智慧农场、“无人农场”。智能农机成为标配,无人机播种撒药,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工作精准滴灌,物联网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收割机通过北斗导航实现精准收割,大数据预测产量和市场价格。农民用土地入股,还能给经营者打工。农民彻底被解放,不再是“锄禾日当午”的体力劳动者,随之转型为“农业经理人”或“技术员”,穿着整洁,操控屏幕,管理着智能设备,成为“数字农民”。

    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合并后的旧村址或田间地头附近建起现代化的加工厂,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端食品、有机护肤品、特色手工艺品。将水果加工成高端果酱、果汁,将粮食酿成特色美酒,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乡村旅游与体验经济:结合当地资源特色,深挖乡村文化底蕴,盘活闲置资源,文旅融合,丰富多元体验新感受。古村落、农田、山林、果园本身成了景观,开设观光小火车、采摘园、亲子农事体验营等。在稻田地里参加艺术节、在酒庄里观摩体验酿造。致力于夜市、大集、踏青、花季、研学、垂钓、采摘、比赛、餐饮、特产消费季等业态创新,打造全域旅游消费新亮点。人们可以认领一块土地,通过APP远程观看自己所种作物的生长情况,周末再来亲自劳作管理与收获。乡村变成一座巨大的、开放的“自然博物馆”和“体验工坊”。

    二、风貌之变:从“分散破败”到“生态家园”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逐年往城镇迁移,乡村留居人口逐渐减少,大规模的村庄合并成为必然趋势。地方政府会根据村民意愿,选择中心村、中心镇或古村落、旅游景点附近新辟住宅规划区,合理有序安排村民新建民居,财政适度补贴。村民搬迁后遗留的旧村址由地方政府主导用途,要么退耕还田,要么出让给企业用地,要么卖给城里人新建别墅,增值增效。

    未来村庄的形态将会经历一场优雅的进化,不是简单地搬上楼,而是系统重塑农村的生活和生态空间,使其兼顾现代舒适与乡土美感。

    生态资本化:乡村的清新空气、清澈河水、有机土壤本身就是最宝贵的“生态资本”。未来会出现更成熟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碳汇交易市场,土地资本化流通成为可能,村民守护绿水青山能直接获得经济回报。乡村将成为国家的“生态净水池”和“能源基地”。

    现代化新型社区:合并与改扩建后的新社区将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干净的自来水、稳定的电力与燃气、高速光纤、6G网络、集中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彻底打通乡村与数字世界的连接。社区里会有整洁的街道与绿地、美丽的街心公园及文化广场、标准化的卫生室及游泳池、现代化的小学和幼儿园、丰富的生鲜超市、智能化停车场、高质量的“互助养老点”等社会生活服务设施。

    保留乡愁的现代设计:智能住宅普遍应用,室温可根据体感自动调节。新房舍会是模块化、装配式建筑,将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融合当地的传统民居特色(如白墙黛瓦、四合院、窑洞等)。配备太阳能发电装置,实现能源自给。而传统的古民居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内部改造(如加装保温层、智能家居、卫浴现代化),保留外在的乡土风貌、街巷肌理和历史记忆,做到“外在传统,内在现代”,达到与山水田园和谐共存。既留住了乡愁,又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舒适便利。

    人与自然深度共生:未来的乡村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佳实践地。分布式光伏发电、沼气能源利用、充电站、垃圾分类回收将成为标配。村居环境整治结合历史文化积淀,呈现硬化、绿化、美化、现代化新图景。村庄被森林与步道、湿地和生态农业环绕,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态公园”,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条件,实现真正的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之变:从“单向流出”到“多元涌入”

    未来逐渐地,将不再是乡村人口净流出,部分城里人会反向涌入乡村,他们不是短暂的旅游,而是长期的生活和创业,成为“新乡民”。

    康养别墅与第二居所: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乡村会成为许多城市中产阶级和退休人士的选择,他们可能会在规划区内自建或购买设计精美的别墅,用于周末休闲和养老,有的家庭可能长居,形成多元文化融合的新型社区。这样不仅能带来消费,更能带来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这在欧美国家早已成为现实,相信未来会在我国形成时尚。

    乡村创客与专业人士聚集:低廉的租金、宁静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将吸引设计师、艺术家、程序员、自由职业者前来创业定居。他们带来新知识、新视野和资金,成为民宿主理人、电商达人、品牌创始人、乡村规划师。他们开办工作室、设计乡俗民宿、创作艺术品、开发文创产品,为乡村注入强大的文化活力和创意经济。专业人士采用远程或混合办公模式,工作更灵活。

    乡村创业的新农人: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二代”甚至城市青年,会带着知识、技术和资金返乡创业(已有博士先例了),变身“农业职业经理人”,成为乡村治理和发展的新引擎。他们把当地农民培训为职业农民、产业工匠或服务业的从业者,成为新型农业的领头人,收入水平和职业尊严感大幅提高,彻底改变农村的人口结构和精神面貌,原住民的素质得以提升。

    四、文化之变:从“闭塞单一”到“开放融合”

    未来的乡村文化,将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土特产”,而更像是一个“文化混合体”,既保留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又洋溢着现代文明的“风”与“尚”,最终呈现出一种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有吸引力的新形态,重塑乡村文化基因。这不仅是乡村文化的复兴,更是中华文明在现代文明探索中一条极具希望的路径。

    数字鸿沟被填平: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普及,社会治理将从传统管理过渡到“数字智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整个乡村的规划、管理、服务都在一个虚拟平台上进行模拟和优化。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投票选举等事项都可以在线上完成,治理效率极高且透明。

    高速智能网络让远程办公、在线医疗成为现实,在线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智慧物流让村民能方便地进行电商直播售卖农产品。随着智能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物理上的距离被数字AI技术无限拉近,乡村居民能享受到与城市无差别的公共服务。甚至,他们能拥有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更大居住空间、更优生态环境和更慢的生活节奏。

    文化生活的繁荣:随着新老居民的融合,乡村的文化生活将空前丰富,古老的民俗、传统的庙会、手工艺、地方戏曲将与现代艺术、设计、时尚相结合,诞生出全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祠堂可能兼具乡村书店功能,打谷场可以举办演唱会。逐步形成新的乡风文明。

    乡村咖啡馆、图书馆、非遗体验馆、民宿酒吧等将成为新的社交中心。将形成一种兼具乡土人情味与现代文明规则的新社区文化,民主法治、邻里互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价值认同的转变:“农民”将从一种身份转变为一种职业,并且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有科技含量的职业。“乡村生活”不再意味着落后,生活在乡村不再是无奈之举,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更健康、更舒适、更贴近自然、更具创造力的生活方式,成为令人向往的“新时尚”。

    五、乡村之变:从“多维畅想”到“美好图景”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6年的发展变化,我国乡村的进步演变超乎国人想象,以致于很多人不敢相信上述乡村演进是真的,一方面,很多城市居民不了解乡村实际;另一方面,本文列举的场景,有的乡村实现了某些方面,离全面实现还有一定距离,需要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还有的乡村的新变化并没有在本文中列举。区域不同,自然条件不一,不可能同步推进,有待于继续演进。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建议经常观看电视新闻或有关乡村振兴栏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好多栏目都在乡村实景录制,如“乡村振兴中国行”“美丽乡村快乐行”“原声天籁”“乡村大舞台”“味你而来”等,聚焦广袤乡村,画面尽显山水、田野、绿地、农田、村居,贴近大自然。走进画廊间,展现农业生产场景、地方特色产业、增收致富模式、非遗等文创技艺、乡村旅游案例、风味美食小吃、村民文化生活等乡村新业态、新风貌,沉浸式体验拉满,跟进式感受乡村方方面面的变革与进步,畅想中国乡村的未来之变。

    由此不难想象,未来的中国乡村,将是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丰盛、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有机生命体。它与城市的关系不再是依附与被依附,而是双向赋能、互补共生,城市是效率、密度和创新的高峰,乡村则是生态、品质和文化的腹地。

    我们可以憧憬这样一个场景:周末,来自城市的家庭驱车来到乡村,孩子在现代农业园里认识作物,父母在精致的民宿露台上品茶远眺,而当地的“新农人”正在通过电商直播向全国网友介绍着他们生态养殖的农产品。夜幕降临,新老乡民可能聚在一起,在古老的祠堂广场前看一场露天电影或欣赏一场小小的音乐会。

    总之,我们对中国乡村未来之变的多维畅想,绝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中国乡村发生的未来,成为可感可见的新图景。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重塑,更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未来的中国乡村,是希望之野,是安居乐土,更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乡愁归宿。


    作者后记:

    作者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县域,对三农十分熟悉且有深刻的了解与思考。平时一直关注三农的演进与现状,通过看电视新闻、短视频、公众号新闻稿等,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相关节目,清晰看到中国乡村的快速进步,涉及村居、种养植、新科技新技术、文旅、研学、文创等,场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新农人,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青年人回到乡村搞种植、养殖、电商、文创等,深感当下及未来乡村之变超乎想象,除了城里人还不能到乡村自建别墅(目前政策禁止),其他方面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于是有了写篇憧憬中国乡村未来之变文章的想法。

    这篇文章历经半年有余,几经添加完善,骨架重构,终成此稿。

    这中间与不少朋友聊过这个话题,有些朋友不敢憧憬想象,认为乡村之变不会这么快;多数朋友认为未来乡村之变速度很快,应该超乎人们的预计与想象。

    感觉这一话题应该会引起不少人的兴趣与想像,于是把该文发给了东方文学网,希望借助这一知名网站公开发布此稿,算是抛砖引玉,以期启发公众对三农特别是农村的变化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时刻关注本地、外地乡村的演进与进步。

    既然是畅想,文述多数场景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有些场景可能还不完善不完美,有待继续演进。有的乡村实现了某些方面,离全面实现尚存一定距离,需要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还有的乡村的新变化可能没有在本文中列举。区域不同,自然条件不一,不可能同步推进,有待于继续演进。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