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缘起鱼台正合君盛情想给写一幅藏头诗联,却之不恭,二人微信交流,一日忽发奇想,写下一首自题小诗,起名为心声,不惴冒昧现录于兹:
心声
徐来清风闻槐馨,
炳灵宫里诵长庚。
观鱼台上园丁情,
诗意栖居理工行。
诗写好后发给几位亲朋好友看,有几人提出让解读一下,以解其惑。心声诗是对自己人生路的回忆和描述,自己知道涵义而外人却不知道,亦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以示对亲朋好友的尊重和对疑惑的回应,遂决定诗文相配,互相印证,写下以下文字,以读心声诗回忆人生路为基调,诗文寄情,礼赞如歌岁月。
文字对诗意作了阐释并依据诗中几个关键词语感悟人生,畅谈理想,激荡情思,傲游苍穹。此种写法一改徐式大散文的汪洋恣肆,大放开巧收拢,尝试多头并进,形散神不聚,群龙无首式写法,这还是第一次,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仅供行家研究探讨。
1、古槐情深
槐树是豆科槐属,别名国槐、家槐,是原产于中国的落叶乔木,具有观赏、环保、经济和药用价值。国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高贵和权力。在古代,国槐就常被种植在宫廷、庙宇等地方,如故宫、孔庙等地都有古老的国槐,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济宁城市中心有一棵声名显赫、闻名遐迩的千年古槐(唐槐),它是人们心中的神槐。古槐俨然成为了济宁城的标志,提起古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见证济宁城的历史和发展,济宁市专门把国槐作为市树。
桑梓故里徐家窑院子里也有一棵参天国槐,据考证为明朝古槐,传为从山西移民来此的先祖从洪洞县老槐树旁带来槐莲豆种子或小槐树苗所植。1995年被县文物所作为古树名木立碑保护,石碑上镌刻着"明朝龙槐”几个大字。我从小在古槐树下生活,直到18岁考入济宁师专离开老家。可以说是享古槐浓荫、承古槐福佑成长、成人。工作后有了自己的书房,自题书房名为槐馨居,古槐在我心中已然成为一种神圣的图腾。前几年曾发表关于古槐的文章,如《古槐情思》《我心中的古槐》《古槐的传说》等。我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老家院里古槐树下。九十年代初县电视台记者海玲女士曾给我专门写了一篇通讯稿发表在《济宁日报》上,名字就是绿叶对根的情义,很是贴切。我曾有个比喻,我是徐家窑老槐树放出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心中的红绳永远牢牢的系在古槐树上。高高站立的古槐深情的眺望远方,关注着游子的行踪,离家的孩子更是把古槐装在了心里。
2、炳灵公神明
泰山神明~威雄大将军、炳灵公的行宫高耸在我老家之阳的庙台上,解放后这里曾是炳灵联中所在地,我在炳灵联中上小学、初中7年,这里是我启蒙开智的地方,是我的母校。炳灵宫是我心中的思念、信仰和力量。我曾写出几篇有份量的大散文,讴歌赞美炳灵宫遗址,探寻炳灵公神明的行踪。《炳灵宫的火把》《鱼台有座炳灵宫》《风雨炳灵公》等 ,受到广泛好评,特别是《炳灵宫前炳灵公,风急雨骤村官情》被选入全国基层干部教育教材 。炳灵公是光明神(北方火神爷),是道教正能量的神明。缘分凝聚,炳灵宫座落在徐家窑前,我是徐家窑村的一个孩童,炳灵公是我距离神明最近的一位,是我最早知道的最亲切的神灵,以至我心中把炳灵公神当作了老家村里一个有血有肉,会说话能微笑的族长、老者。
3、长庚星是光明星
长庚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星,出现方位,早东方,晚西方。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人们叫它“启明星”;而在黄昏时分,西方余辉中有时会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昏星”,人们叫它“长庚星”。金星比其它星明亮,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诗中诵长庚寓意学习勤奋刻苦,夙兴夜寐,指学习时光与读书历程。
4、观鱼台
春秋鲁国第一公鲁隐公曾到棠地观鱼,春秋《左传》专文记载,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书曰“公矢鱼于棠。”现有“鲁隐公观鱼台”遗址,唐朝因隐公观鱼改方与县名为鱼台县,鱼台是千年古县,余1982至2012年在鱼台从事教育工作30年,曾任中学高级教师、教育局业务局长、职业中专校长,在鱼台工作曾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济宁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十三届济宁市人大代表,出版教育专著3本,发表论文100多万字,主持省教育与系统科学重点课题3项,被称为有着充分事实准备和理论准备的学者。作家李贯通先生曾为我题写,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你是一片蓬勃涌来的太阳潮!观鱼台指代鱼台,鱼台县是我的父母之邦,是我出生成长的故土,是我中小学学习10年和工作30年的地方,因而对故乡鱼台一往情深。
5、理工学院行
我是2012年到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工作的,现已退休几年。工作期间学院在党政领导的开拓进取、拼博奋斗中得到了长足发展,被评为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全国供销社系统示范校,又在鱼台、嘉祥建设了分校,一校三区蔚为壮观,可以说是真的行,余有幸作为一员参与了一些工作,曾意气风发在学院里行走过,还担任了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被省教研院(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研究所)作为职教专家邀请作课题研究专题报告,被称作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诗意栖居的学者。在学院工作的几年可以说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参与了图书馆非遗基地建设,以大运河文化公司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山东省非遗人群(泥塑、木雕、剪纸)培训,被评为国家省级非遗基地和项目立项建设单位,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校园3A景区,筹建了文创艺术学院,在充实繁忙的工作中体验了人生的欢畅和乐趣,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自我标榜说上一句工作也算行。对理工行的总体考量和两重含义,是指曾曾在学院工作、行走过,见证了学院的发展、参与了学院的建设,从内心里为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跨越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从内心里觉得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真的是很棒、很行!未来可期,祝愿学院前程锦绣、越来越好。
6、退休赋闲,吾心豁达
退休后在济宁太白湖畔、理工学院颐养天年。每天与书香名邸小区院内七八位同事、朋友到京杭大运河畔"我家就在岸上住"景区散步,还参与一些社会文化项目策划与探讨,随心所欲、随遇而安写些文化传播、地域文化巡礼类大散文、小文章。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十篇被孝贤文风百姓作家微平台和东方文学网发表,有5篇被人民网、搜狐网等国家媒体转载。退休后,逐渐自信、自夸、自我满足;感动、感恩、感谢美好新时代,敬畏苍天厚土,每天都双手合十、顶礼膜拜之。
7、诗意栖居
“诗意栖居”源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一概念表达了在忙碌生活中追求精神富足和自由的向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到后深有同感,大加赞赏,又作了哲学阐释,强调通过艺术审美回归本真。 海德格尔“作诗是让人之栖居首次进入光亮之中,从而使栖居首次成为诗意的。” (《人,诗意地栖居》),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哲学阐释,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追求所束缚,失去了对存在的本真体验。“诗意栖居”是一种回归内心、寻找本真的方式。 强调通过艺术和审美体验来揭示和理解存在的意义。 这一概念鼓励人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超越功利性的追求。诗中引用化入诗意栖居,是一种自我陶醉,一种追求,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人食五谷杂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虽然不能实现完美的诗意栖居,但心中要充盈着热情、品位和髙境界的追求,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8、生活写真
在此谨记录2025午9月20日一天的生活,诠释心中的诗意栖居。清晨与鱼台中学教育专家正合君切磋诗词楹联遣词造句,微信交流,收益颇丰。上午到津多里苏州巷正宗淮阳菜馆,客居任城的淮安籍朋友阿东先生特邀品尝淮阳佳肴,饮孔府宴五宴樽美酒,畅谈社会人生,下午与阿闯在半亩方塘茗茶,傍晚回家公交车上看到手机上有济宁琴棋书画、诗酒茶印和传统文化样样精通的阿庚先生发来在国际儒联第十五次普及工作研讨会的发言稿让看看提点建议意见,匆忙回到书香名邸家中,顾不得小憩一会,坐在沙发上拿起了手机认真看起发言稿来,有朋友信任感到很幸福。带上老花镜阅读起来认真细致,一连看了两遍,觉得文章角度新颖、立意高远,很有意义,用一个小时时间在手机上写出了600字评语,还指出了2处修改意见和建议,发给阿庚先生,不多时接到回复表示满意和感谢。此时由于没有休息,头有些隐隐作痛,抓紧洗把脸在沙发上闭目养神一会,能够践行曾子三省吾身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悦己达人,自有清风徐来、心清气爽之快乐!晚饭后与六翁一齐又到运河畔、民俗村散步,步履矫健。
9、德不孤必有邻
前几天发表的一篇写独山岛的文章引起广泛共鸣,引发人们对独山岛观光旅游之兴致。同学知己阿新先生微信回复”独山岛没去过呢,抽空得去看看!阅此文更想去啦,你既是导游,又是解说,更是礼赞与期盼!”看后立说立行,遂联系阿新先生阿岭主任和滕州文化学者阿桂先生,与阿闯商量好,特邀同学朋友一行后天再到独山岛一游。9月份已两次登上独山岛了,这次再去是第三次了,已然成为独山岛风情名胜区的一名导游和文化使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感恩一路走来的亲朋好友,礼赞如诗、如梦又如歌的人生岁月。兴甚至哉,诗文咏之!
——2025年9月20日夜於书香名邸槐馨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