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刘伟:落实高中双休政策的关键在哪里?
    刘伟:落实高中双休政策的关键在哪里?
    • 作者:刘伟 更新时间:2025-08-16 08:07:14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6260


    2025年之初,有关湖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广东、河南、云南、上海、山西等十省市部分高中已经实行或即将实行双休的话题刷爆各大社交平台,成为社会热点。最近,各地都在安排部署新学年开学事项,高一、高二学生实行周六日双休再次予以强调。高中学生双休这件事,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担忧。如何看待这件事?高中双休能否落到实处?落实高中双休政策的关键在哪里呢?

    一、高中双休的积极意义

    谈起高中双休的意义,支持的一方就会滔滔不绝。双休可以缓解学生压力,连续学习容易导致疲劳和压力,双休提供了放松和恢复的时间,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适当的休息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加专注,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双休让学生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保持身心健康。增强社交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双休与家人、同学、朋友互动,增进人际关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双休自主安排学习,培养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培养学生兴趣,双休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人兴趣与特长的机会,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过去,我们的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双休的推行,正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反思和调整。腾出时间让学生去运动、去阅读、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用休息换效率,用兴趣换特长,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人才。所以推行高中双休,不仅是时间安排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高中双休面临的挑战

    对双休政策首先提出反对的应该是家长。大多数家长认为,高中学生双休虽然有助于减轻学业压力、促进全面发展,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双休意味着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了,学校老师可能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进度与课堂节奏加快,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如果学校为赶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学生可能因担心学习落后而产生焦虑,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部分学生可能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加之自学能力差,双休期间过度放松,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一些学生可能沉迷于游戏、社交媒体等,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状态。部分家长可能希望学生利用双休时间学习,而学生更希望休息或发展兴趣,导致家庭矛盾,无形之中给家长带来监管压力。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不争的事实,城市里的学生可以到各种场馆游学体验,农村的学生没去处,即便是办学条件,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教学资源也有差距,双休以后,农村学生社会化学习更吃亏。最有可能给家长带来经济压力,部分家长和学生可能因担心学习时间不足,转而利用周末参加课外(线上、线下)补习,从而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就业压力过大是导致家长焦虑、教育内卷的直接原因。要想在就业市场占据优势,就要力争考上双一流大学。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没有多少家长不紧张、不焦虑,这种心情体现在行动上,一定是千方百计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用时间换分数似乎成了家长的不二选择。既然学校不管了,家长一定会接手这一重任,花钱给学生报班(或购买网课)补习功课。在自身教育利益、经济利益面前取舍,家长一定会选择前者。这对普通家庭及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所以,高中学生实行双休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皆大欢喜的事情,不是一剂“万能药”,一定是局部利益和大局利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教育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取舍。既然有取舍,难免有彷徨、有反对。

    政策已定,就要贯彻落实。支持者可能会乐观地认为,学校修订课程表,双休就能切实执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几十年以来的惯性做法不会说改就改。学校与老师这一方比较容易调整,老师负担减轻了,能充分休息了,有些老师还能补课挣钱补贴家用,应该为之高兴。可家长就作难了,认识不会迅速适应,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

    学校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也不容易。记得山东省教育厅在2006年实施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时,力度不能说不大,明察暗访一轮接一轮,处理通报一期接一期,而学校与老师却想方设法与检查者周旋,甚至出现家长集群围堵教育厅(局)现象,但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挺下来了,学校的时间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教育部因此在济南召开现场会,推广山东省规范办学行为的经验做法。后来随着教育厅领导更替,各地中小学办学行为要求不一而又逐渐恢复至原来的模样。

    学校和老师与规定唱反调的原因在于高考的社会影响及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升学率成为评价的主要指标。教育改革大动作,历年各地都有改革声浪,基本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说明教育这只大船的惯性极强,调头不易。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遭到反对与抵制,从教育内部看,起作用的是不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从社会与家长的角度看,在于就业难。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心理,不情愿选择企业就业,原因在于中国的多数企业不稳定且待遇相对低一些,社会价值感不高,吸引力不强,所以家长首选双一流大学,很少有家长主动选择职业院校,从而引起家长焦虑、教育内卷。这也是学校与老师配合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之一。

    三、落实双休的关键因素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实行双休贵在落实,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家长三方协调一致、配套措施及时跟进是落实高中学生双休的关键因素。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双休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应该是落实政策的监督者、管理者。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检查学校执行情况,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以确保所有高中学校遵守双休规定,杜绝占用周末补课或变相增加学习时间的行为。

    我们认为,应该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保证区域内各市各县区所有公民办高中步调一致,没有例外。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高考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划线,这意味着学生高考成绩的竞争实际是省内学生的竞争,是省内各地级市之间、各高中之间的竞争,只有省域内所有地级市、所有高中都严格遵守双休规定,学生高考成绩竞争才有公平性。这里特别强调,不能让任何一所民办高中特立独行,游离于规定之外。如果省域内有一所高中不执行或搞变通,其它高中就会立马跟进,其结果一定会前功尽弃。因为人们对双休公平性的理解,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做都做,要不做都不做”。这就要求省域各地同时行动,各地级市、各县级行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自负责干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这是贯彻落实双休政策成败的前提,是落实双休政策的重要一环。如果省域内各地级市行动不一,要求不同,落实双休政策肯定大打折扣,很快就会恢复常态。

    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要调整修订行政区、高中学校教育管理与办学水平评价标准,不以升学率、双一流率等指标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给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学校不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自主成长与进步。学校要相应调整教师业务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德能勤绩综合评价。

    家长要转变观念,全面理解双休的重要性,快速适应双休。家长协助与家庭教育始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基础力量。由此可以预言,高中双休的赢家一定是优秀的家长、优秀的学生。所以家长不能存有“甩包袱”的思想,避免额外报班补习。要明确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陪伴就是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与休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依据学生特长,利用双休时间参与兴趣活动,促进全面发展。社会应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减少对分数的过度关注,减轻学生压力。积极推进学生“家校社共育”,添置文体艺术公共设施,提供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促进场景学习,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学校与老师协同是确保双休政策切实执行的保障,因此家校沟通、配合至关重要。各学校要首先组织家长开会研讨,讲清意义,达成共识,让家长了解并支持双休政策。其次就家庭教育、学习引导、社会实践活动、特长训练、心理支持、家校共育等方面,给家长培训及指导,定期组织报告会、经验交流分享会、情况通报会。把家校协同配合相关工作做足做实。

    与此同时,学校老师和家长在学生身上要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面对任何一个学习时段,都能很快做出学习计划,并坚决执行,比如面对双休,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他时间做什么?必须完成什么?二是加强成人意识教育。一个有担当精神的学生,自然会有感恩意识,当学生拥有了为父母、为老师、为自己未来而战的“认识论”的时候,家长、老师就不会担心学生学习的“方法论”了。

    学校老师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安排,引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师采用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确保学生在正常上课时间内掌握知识,规避机械训练式的作业形式,减少课外负担。适度布置周末家庭作业。对学生双休期间的学习及作业、活动训练、活动安全、休息调整等自我管理给予辅导提示。保证不搞任何形式的周旋变通(隐性补课),准确无误地落实好双休规定。

    四、学生双休的形式探讨

    如何准确落实高中双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妥善解决。既然双休学生由家庭和社会来接管,家庭和社会责无旁贷,而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学校,应该有责任与义务分担相关工作。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探讨。

    以落实双休政策为前提,能否借鉴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做法,家长与学生凭自愿,以学期为单位,由学校收取一定额度的课辅费,周末两天由学校安排值班老师,负责组织看护学生(尤其是不方便回家的远路或外地学生)到班里上自习,或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体育场馆、音乐美术信息教室等,组织学生进行专项、特长训练。文化课老师保证不讲新课,仅起看护、巡视、答疑等作用。课辅费专款专用,用来给老师发放值班津贴、教学设施的购置维护与保养。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活动、训练的现实场所,减轻了家长、社会的负担,确保家长放心、学生确有收获。这不是变通,而是学生双休安排的一种妥善、有效形式。自愿、不讲课、室馆开放、学生各取所需(来去自由不考勤)、有效监管(包括主管部门监管、学校之间监督)是关键词。

    总之,高中学生双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重大教育改革,关乎家庭、社会、学生的教育、经济、安全等利益重构,非同小可,不是下个文件、开会部署、一放了之的事情,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与老师、家长与学生一起努力,齐抓共管,承诺诚信,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抓到实处,达到各方满意。如此抓它若干年,整个社会习以为常了,就会形成教育常态。(成文于2025年3月3日,近日修改)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