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论文 >>  百家文论 >> 赵顺年:《远方来客》浅析
    赵顺年:《远方来客》浅析
    • 作者:赵顺年 更新时间:2025-11-14 08:07:43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669



    由于自己的特别嗜好与偏爱,在所有的观赏植物包括各种花卉中,我对文竹情有独钟。30多年前,我就写过一首短诗《文竹》:


    从不隐藏自己的秘密

    你用心照不宣的微笑面向生活

    没有雾的氤氲比有雾还生动

    没有云的缠绕比有云还迷人

    灵与肉在你纤细的身上

    结出最完美的恋情

    你牵着男人也拴着女人


    尽管这首诗曾发表在臧克家先生题名的《环海诗丛》上,但发表之后,总感词未及义,诗不达情,甚至产生过对不起文竹之感。

    几十年间,我一有时间就看文竹观察文竹趴在那棵文竹上与其对话,时间宽裕的时候,我也有意识地专门翻阅相关资料,对文竹进行所谓的研究,当然都是些皮毛。尽管是皮毛,我也从植物特性与文化符号的转换和意象融合与生命哲思上,用时空交错叙事与物我对话哲思的手法,从赋予文竹更多内涵的角度,写了《文竹三题:你就是你·远方来客·驻足当下》,特别是“题二”《远方来客》,将文竹和唐宋文化予以关联。

    《远方来客》意境是文学的想象,也是诗意的夸张,并非是历史事实,文竹更不是在唐宋时期就踏进了中国在中国已经存在的。

    文竹原产于非洲南部,晚清时期,随着殖民地扩张与植物收集盛行,被作为观赏植物陆续传入中国,随后才开始了在全国范围的展枝散叶。

    《文竹三题》的“题二”《远方来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触及了文学想象与历史事实之间的美妙差异,也说明了诗歌的象征并非是科学的考证,我是有意将文竹的坐标装进唐诗宋词的范畴,如同形容某天的雨或雪下得毫无诗意一样,把雨或雪装进了诗歌的篮子里。

    《远方来客》发表后,有几位朋友说要和我一起探讨,实际是向我提出了质疑:文竹走进中国大地的时候,并非和唐诗宋词在一个时代,而你在诗的开篇就写到文竹的每一片鳞叶,仿佛都含着唐诗宋词的温润,这是为什么?


    温馨和煦的晨光里

    你站成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知道

    你是从远方来的


    你静静地看着我

    我静静地看着你

    你的每一片鳞叶

    仿佛都含着,唐诗宋词的

    温润


    风绕过玻璃窗口

    在宣纸般的墙壁上

    临摹你侧影的工笔

    暗痕是矜持的韵脚

    你是在用七分疏密

    写下自己清晰的简历

    译解三生石上,未竟的

    对话


    我在验证,你的根系

    是否已伸向唐宋的潮汐

    我突然发现

    趁着夜色,你要肆意

    如果月光敲门

    你便会捧出

    整座潇湘馆的

    露珠


    对此,我必须向朋友说明,在《文竹三题·远方来客》的开篇中,我大胆地将“文竹”拟为一位从遥远时空而来的美妙使者,并上来就给她定调,把她定为欲言又止的生命姿态,将她置于朦胧的叙事场域。让她"站成"一个动态凝固的意象,巧妙地消解了植物与人的物种界限,使文竹成为携带未知叙事的信使。这种"知与不知"的辩证,在静静地对视中升华为跨越时空的凝视,他的鳞叶间盛放唐诗宋词的温润也就显得没有突兀,而是合情合理,这不仅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嫁接,更是将植物纹理转化为文明记忆的载体。当叶片成为活态的诗卷,植物便获得了与千年文脉对话的资格。所以,让她的身上带着“唐诗宋词的温润”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里的“唐宋”并非实指植物引进的历史年代,而是一种文学上的象征和美学上的比拟。



    我之所以这样写文竹,是基于我的同学、著名诗人穆焕明先生给我一则视频的启发,然后便生出了几个方面的构思。

    穆焕明先生给我的那则视频中讲,当曹操面临大海时,唱出了一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全诗的核心意义在于曹操借壮阔的沧海之景,以他非凡的想象力,抒发吞吐宇宙,囊括四海博大胸襟与统一天下的壮志雄心,打破了之前诗歌多咏叹个人情志或离别愁绪的局限,而是将自然景观与英雄气概完美融合,开创了“建安风骨”雄浑壮阔的诗风先河。视频还讲: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写大海写出这种境界来的。有人说,这是曹操写诗的艺术技巧高,是专门研究诗歌艺术与技巧的结果。这话不说是胡诌,也是毫无根据的,曹操写诗,根本就不讲艺术技巧,他说,天天讲艺术技巧的诗人(作家),都是没有出息的,都成不了豪迈的大作家……

    我没有曹操吞吐宇宙,囊括四海的博大胸襟,也没有他《观沧海》的英雄气概,但他面对大海的想象却给了我大胆的启发,于是,我从文竹从非洲到中国的远足,从她没有雾的氤氲比有雾还生动,没有云的缠绕比有云还迷人的形状外貌到生长特性,特别是我发自内心地对她的热爱,在成诗的过程中,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生出了几个方面的构想:

    ——文化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唐代和宋代的诗词歌赋以及书画艺术,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这是毋庸置疑的,并在某些方面代表着诗歌的古典、优雅以及含蓄的审美标准与标志。文竹的形态纤细疏朗、层次错落,其风雅之姿非常符合唐诗宋词及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宋文人案头清供的雅致和书画中的留白意境。

    ——意境的连通。我绝对不是在撰写植物志,而是在创造一个诗意的空间。我把这株来自远方的弱小植物,想象成一位穿越了浩瀚时空的故人,她的风骨与气韵,仿佛是从唐宋的文艺精神中浸润而来。这是一种“通感”手法的运用,将视觉形象(文竹)与文化感觉(唐宋风雅)连接起来。

    ——时间的厚重。通过“根系伸向唐宋的潮汐”和“魏晋的余白”这样的表述,我赋予了这株平凡的植物一种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底蕴,她不再只是一盆花,一盆观赏植物,而是一个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生命体,使得诗歌的意境变得宏大而悠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文竹和唐宋不在一个时代,但她的根却能伸向唐宋的潮汐,就像我们现代人在欣赏、模仿古人的诗歌,甚至临摹古人字画,写古代的小说以及电影电视剧,其形式和文竹将根系伸向“唐宋的潮汐”是一样。

    我认为,从文竹这一实物的具象,运用夸张的手法,使这首诗上升到了一种比较完美的境地,即用真实存在的植物文竹,搭建了一个穿越虚实连接古今的诗意舞台。在此,我诚恳地敬告我亲爱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喜欢我的诗歌的朋友,不必用考察植物的眼光去审视它,作为诗的夸张,也没有到了离谱的程度,更没有离大谱。对此,也就不难站在诗的意境之上,沉浸于诗歌所营造的那个文竹与唐诗宋词、工笔画作与狂草书法共舞的瑰丽世界。



    说实在话,诗歌《文竹三题》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朋友们可以从第一段晨光中的初遇切入,分析其“欲言又止”搭建的悬疑感与文人审美的关联,进入第二段要解构工笔与疏密背后的艺术哲学,再到第三段的重点即文竹的根系与唐宋潮汐的互文性,直至月光潇湘馆,需联系黛玉意象与未竟对话的宿命感。

    第二段中,风成为最灵动的画师,在宣纸般的墙壁上进行工笔临摹,刻意构建起了三重艺术空间:实体之墙作为物质载体,风作为创作媒介,文竹侧影作为审美对象,将视觉痕迹转化为韵律节奏,而"七分疏密"既是文竹的物理特征,更是东方美学的核心密码,在疏密虚实间,植物用身体书写着生命的简历,那三生石上未竟的对话,就此被译解为可阅读的形态。

    将文竹的根系伸向唐宋潮汐的想象,完成了植物与文明的血脉连通。诗歌还阐明了不满足于静态观赏,而是通过"验证"这个动作,实现古今双重时间的叠合。"趁着夜色,你要肆意"的发现,揭示文竹隐秘的野性,而月光敲门时捧出的潇湘馆露珠,将林黛玉的竹影泪痕凝结成当代容器,这既是植物对文学记忆的保存,也是将大观园诗学空间移植到现代居室的梦幻实践。

    后续段落应当注意的是:暗痕韵脚与生命简历的象征,最后归结到枯荣契约与人间天平的终极哲思,每个段落都保持着分析密度,也是为了避免描述性语言过度堆积。

    我自己回望写《文竹三题》诗歌的过程,开始是有些想法的,但没有那么多的想象,只是处于对文竹的热爱,便想用诗歌的形式对其作一赞美。写作过程中,细细琢磨,这诗竟然有了“一株文竹见天地”的意境,便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朋友想让我将全诗逐段作作分析,以更好地领会诗意,遵嘱,我便用下面的文字作一浅析,敬请朋友不吝赐教。



    你骨骼里藏着

    拒绝融化的月光

    当夜露前来拜谒

    你就展读怀中泛潮的信笺

    在时光的迟疑里

    岁月把你写成丹青

    但在收笔时

    却留下些许魏晋的

    余白


    第四段的魏晋余白,是这首诗浅显的美学宣言。文竹骨骼中拒绝融化的月光,也是它守护的精神纯度。当夜露前来拜谒,那些泛潮的纸笺便成为可展读的生命档案。我是将时光在文竹身上的迟疑,用丹青写意与收笔时的余白,形成创作过程的自我解构,即未完成的一种态势,也正是魏晋风骨在文竹身上的当代显现,比整诗烟云更接近诗歌与文竹的本质。


    最轻的叹息

    也能惊动你悬浮的碧云

    陶罐盛着前世的雪水

    根系盘成一方

    未曾寄出的玺印

    当骤雨初歇时

    水珠从叶隙滚落

    完成半阕无字的

    咏叹


    第五段,将文竹的敏感性予以展现,用最轻的叹息与悬浮碧云构成他脆弱的平衡,也是一种美学的平衡。陶罐中的前世雪水,根系盘成的未曾寄出的玺印,将日常养护仪式转化为文明传承的一个场景,骤雨初歇时滚落的水珠,完成了"无字咏叹"。这种放弃语言的表达,是对过度阐释的抵抗,是诗的语言在与文竹的间隙中找到诗意彰显的可能。


    某个被遗忘的立夏

    你忽然与自己的影子

    舞成连理

    流年转换时

    你新生的嫩芽

    正刺破旧年的

    封印


    第六段写的是立夏节点,文竹与他的影子舞成连理,是文竹自我形象的写照。流年转换中,文竹的新芽刺破旧年封印的意象,既包含着时间循环的哲思和自我更新的勇气与能力,又暗喻生命对既定命运的突围。这种勇气,让文竹不仅是观赏对象,更成为生存哲学的践行者。


    纱帘拂过青瓷

    你用缓慢的生长

    修订时光的讹传

    暮色浸染画案

    你抱着茶烟

    与未完成的诗稿

    对弈


    第七段,文竹以缓慢生长悄悄对抗着快时代,用修订时光的纱帘青瓷、暮色画案、茶烟诗稿的意象构建起人们生活的当代现场。文竹与我对弈未完成的诗稿,既是物我交融的至境,也是创作本身的隐喻,文竹的生长与我的写作,都是尚未完成的进行时。


    你是移居北地的

    你用你倔强的翠绿

    裹挟江南未降的霜

    笑迎北国皑皑的雪

    在薄薄的晨曦里

    你终于解开身世的绳结

    原来每片茎叶的垂首

    都是向泥土归还借来的

    春风


    第八段解开了文竹身世绳结的顿悟,揭示了所有生命皆是大地的暂住者。文竹从非洲从江南到北地的迁徙,也暗暗契合着一种文明传播的路径。茎叶垂首归还春风的意象,将文竹生长循环提升为生命伦理,告诉人们,所有存在都是暂借,每一个个体的生长都应对世界的感恩。


    某个被蝉声缝缀的午后

    你忽然抖落一身谦辞

    已与自己的婆娑和解

    待到西窗剪烛时

    你便以影为墨

    在素壁上写下

    狂草


    第九段的狂草壮写,标志着文竹完成了从谦逊到奔放的美学蜕变。蝉声缝缀的午后,文竹与自身的婆娑和解,这是生命姿态的重要转折。待到西窗剪烛时,以影为墨的狂草,既是书法艺术的演绎,也是被压抑生命力的盛大绽放。


    所谓永恒

    不过是你用你的枯荣

    与时光达成契约

    当星辰坠向眼睑

    你依然立在原处

    用静默的碧绿

    去校准人间偏斜的

    天平


    最后一段即第十段,将文竹的枯荣提升到了永恒契约的高度,给文竹赋予了"校准人间偏斜的天平"这个惊人的职能,让静默的文竹以裁判者的使命存在于人世间,在星辰坠落的宏大背景下,文竹用碧绿静默建构起超越时空的价值尺度,让那些被文明遗忘的真理,在陶罐中通过最微小的生长得以存续。

    我的《文竹三题:你就是你·远方来客·驻足当下》的“题二”《远方来客》,整首诗共十段,每一段,都写了在文竹的每个转折处,均在通往一个不同时空的便门,并非是在简单地咏物抒怀,而是通过文竹建构起多维对话的空间,既与古典文学对话,又与书画艺术对话,还与时间哲学对话,最终完成对存在本质的诗意探索。这株文竹既是具体的植物实体,又是流动的文化符号,更是校准生命姿态和人间偏斜的精神天平。



  • 上一篇丛守武:意识重启
  • 下一篇白琳:弃子
  •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