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蒋建伟:近期散文观感
    蒋建伟:近期散文观感
    • 作者:蒋建伟 更新时间:2013-01-15 05:19:42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85
     

      2012年的中国散文,以“闲适、闲情、闲愁”为主的题材稍占上风。李存葆《渐行渐远的滋味》、梁晓声《父亲与茶》、余秋雨《中国文脉》、鲍尔吉·原野《井》、林清玄《佛鼓》、唐兴顺《双河物事》、安谅《那一些晶莹的泪花》等散文作品,分别从地方小吃、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不同角度入手,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字字句句里动了真情。

     

      一 散文的闲适之美

     

      李存葆的《渐行渐远的滋味》,一改以往的宏大叙事特点,通过描写作者不同年代与山东小吃的故事,比如煎饼、饼子、馒头、山东大米、山东小米、粽子、月饼、年糕、烟台苹果、莱阳梨、沾化冬枣、夏津桑葚、青州蜜桃、乐陵金丝小枣、中国对虾等,原汁原味,热气腾腾,再现了“我”和这些小吃的故事,强调了我们的“味觉是拒绝遗忘的”。作者历数了山东犄角旮旯里的小吃,通过散文的形式来怀念山东小吃,究其缘由,是人们必需的猪鸡鸭、五谷杂粮,如今有许多都是被“速成了”的,罪魁祸首原来是人为使用 “化肥和农药”、“瘦肉精”、“漂白粉”之类。

      梁晓声在《父亲与茶》中,讲述了“我”四次送茶、“父亲”对“我”从怨到怒到爱的包容、“我们全家”以“茶”对“一个好人”再三报恩未果的往事。显然,作者在文字当中强压住个人汹涌澎湃的情感,不做过多抒情、感叹、心理活动之类的描摹,始终有节制、有次序地进行着自己的叙事。梁晓声所描写的这四个送茶的故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道出了人与茶、事与茶、历史与茶、感恩与茶等诸多哲理。读完此作,我们对于苦难、对于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便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青年作家范晓波在《追赶草原》里,竟然是这样一番初衷:“早听说呼伦贝尔是中国最美的大草原,也清楚它正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这使得我对它的首次朝觐就变成了一次日月兼程的告别。 ”作者满怀忧虑,风尘仆仆地前往那里,一头扑入了绿莽莽的大草原,看到了久违而又美丽的绿草山坡、牛羊群、鹅、赛马,以及骑着摩托的牧马人……作者的更大担心是,如果某个民族的风俗和天性失传之后,整个地球会不会同化成一个村落?写到这里,“追赶”成了对即将消失的呼伦贝尔草原、一种民族文化和天性、地域语言被趋向大同化的痛心疾首,发人深思。

     

      二 散文的人性微光

     

      周亚鹰的长篇散文《我是城管》,坦露出一个城管局长的心声。 《我是城管》是一部树立“新城管”形象、拷问“好官员”良心的振聋发聩之作,我猜测,读到这篇散文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悟的,当然,也希望像他这样的 “八品官”能越来越多。该作品首次发表后,被几十家媒体连载、重点报道,在全国读者当中引起强烈反响。

      赵钧海的《蛰伏在旧照片上的父亲》,从没有赶上父亲出殡说起,语言内敛而又节制,且充满了一点点黑色幽默。作品通过一张张黄旧的照片,回忆了父亲之于我们全家人、之于他所有工作生活过的小地方的爱恨怒骂的故事。 “我翻出了父亲遗存的照片——那些被称为遗像的东西。它们被父亲用报纸包裹在一个隐秘的空间里。它们是一叠伴随我出生、学步、启蒙的照片,它们隐匿着我五十年的幸福与欢悦,也隐匿着我**生长与灵魂洗练的微妙过程”,平静下面,隐藏了一颗怎样激动、感恩、愧疚的心啊!打开这些老照片,我们仿佛听得到父辈熟悉的一些声音,感受到亲情像春水一样漫过。

      李泽光的《命运是一张洁白的纸》,标题十分抢眼。作者描述了只有小学文化的“弟弟”单身一人闯荡江湖,由于没文化,在香港这个大都市里难以生存,只好两手空空地回乡成亲,“在那个花花世界里打拼了15年,结果空手而回,我真替弟弟汗颜。弟弟对我们说,此次回乡扎根,他曾犹豫过,他真的不敢面对众乡亲,在无奈之下,选择回乡才是唯一的出路。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在遇到绝境时,便会想起家。 ”弟弟开始自卑了,“他常常低着头,不言不语,他在想什么呢?明理的人都会明白他的内心世界”,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为他弟弟这类“掘金人”的命运喟叹。人生真的像炒股票一样,有赔有赚的。

     

      三 炽热的军旅情怀

     

      王宗仁先生的《大地与坟茔》,依然保持和延续了他宏阔的、震撼的“青藏高原军人”散文特征,作品描写了当年牺牲在青藏高原上战友们的坟,回忆了他们把生命献给西藏和平事业、献给伟大祖国的感人故事,其中的“一个人的陵园”一章,回忆了1959年亲历的一次歼灭西藏叛匪的小战斗,而作者的年轻战友王治江就牺牲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上,“我们”把王治江的血肉之躯埋在那里,然而,几十年后却再也找不到他的坟茔了,从此,战友们的灵魂飘在了他乡。更加令人不安的是,随着战友们后来的各奔东西,他的坟茔竟然被大家遗忘了,但是,作者一直没有忘:“好几次我曾想写信给治江家里,告诉他二老儿子安葬的地方,却始终没有勇气写出巴颜喀拉山这五个字。这五个字为什么这么沉重?据我所知,家乡的政府告诉治江的父亲,儿子牺牲后安葬在烈士陵园里。老人哪里知道那个陵园只有儿子一个烈士! ”读来,令人眼泪纷飞。

      田华的《兵》,所表现的却是新时期基层战士的心声。这篇散文分为“大豁口”、“司机老杨”、“吴大队长”、“开荒种菜”四个部分,从刚刚入伍后的困惑和委屈,到后来的扎根部队、献身国防,作者发生了很大的心理变化,也反映了战士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几个故事,可读性强,语言也很有个性。

      贾凤山先生的《走近防川,走近土字牌》,保持了作者一贯刚硬、豪放的文风。作者回忆了一次防川之行,记录了身为一位军人面对国门那一刹那的激动,这份激动,显然对于军人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保家卫国是军人的神圣使命,“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国土”绝不是一句空话。透过短短的两千多字,我们看到的不是苍白无力的歌吟,而是沉甸甸的战士的心!

     

      四 短文的玲珑之美

     

      李国文先生的《楼与人的记忆》,令人难忘。作者深情回忆了一栋名叫“朝内大街166号”的老楼,写了自己怀揣着代表作《冬天里的春天》投稿和出书的前前后后,作者之于那栋老楼,或惶恐不安,或万丈豪情,或激愤,或回望,更多是感恩。楼和人如此,何况人和人呢?

      安谅是一名援疆干部,具有强烈的作家情怀,他的长篇散文《援疆日记》影响甚广,而《那一些晶莹的泪花》系列短文(原载 《散文选刊·下半月》2012年第1至12期)呈现出一片原汁原味的大美新疆来。作品由12章组成,分别描写了红柳、胡杨林、沙漠、戈壁滩、石头城、香妃墓、巴扎等新疆文化元素,朴实真挚的文字里,或写景,或抒情,或激情,或浪漫,始终跳动着一颗援建新疆、奉献青春的心。作者从大上海出发,行进到新疆喀什,一路汗水,一路歌吟,却毫无倦意,体现了一种崇高的、伟大的家国情怀。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