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论文 >>  百家文论 >> 晚秋:评念人《愤怒的玉兰》历史意义
    晚秋:评念人《愤怒的玉兰》历史意义
    • 作者:晚秋 更新时间:2025-10-23 07:11:23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3731


    《愤怒的玉兰》是作家念人著《南国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收官之作。通过基层干部莫老爷带领农民反抗腐败保卫土地的故事,深刻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司法腐败。其历史意义在于刷新了新时期社会题材的文学纪录,并为工农群众发声提供了重要载体。

    一、题材现实性

    作品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城乡冲突和司法腐败为背景,通过莫老爷辞去公务员职务,组织农民保卫土地的现实情节,直接映射改开初期城乡冲突与司法腐败问题,将个人命运提升到社会普遍议题,从而使主题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视角被视为“新时期伤痕文学第一枪”,这一题材填补了当时文学对农民抗争书写的空白,成为左翼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二、手法突破性

    《愤怒的玉兰》与前两部《泪洒珠江》和《哭泣的白云山》的悲剧结局不同,《愤怒的玉兰》以胜利收尾,象征抗争的希望,增强了作品的鼓舞性。在创作艺术上,作者突破了单一描写的写法,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通过人物对话与行为塑造典型形象,将现实斗争与历史革命背景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感染力。这种手法既区别于前两部的悲剧性,又强化了振奋人心的社会效应。

    三、作品的深度

    作品通过基层干部与农民的描述,揭露了资本社会下的不公,提高了大众对资本社会的充分认识,从一般的主题一下子提升到引人注目的社会新高度。学者肖衍庆评价《愤怒的玉兰》是“以战斗胜利鼓舞人心。该作品依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为工农大众发声,赢得了‘新时代人民文艺典范’之殊荣。”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