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过许多地方,也曾见过不少河流。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承载着大地的记忆与人类的命运。长江的惊涛裂岸,黄河的雄浑壮阔,漓江的恬静旖旎,拉萨河的雪映苍穹……这些河流仿佛是大自然的史诗,在陶片与竹简的裂痕间,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恢弘历史,构筑起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它们不仅是地理的脉络,更是文化的血脉,给予我无数关于人生与命运的启示。
然而,无论我走到哪里,总有一条河流在我心中静静地流淌,像母亲银簪上的白发,绾在心头,这就是你啊——大运河。那银簪曾在端午蘸过你的水波为我点额驱邪,在七夕沉入你的河心乞求巧慧,簪头上还浮着那年远行时你赠的芦雪。通过母亲熬煮的米汤,我吸吮着你的醇香,获得了茁壮的生命;枕着你浪花的歌声,我拥有了甜蜜的梦境。那浪花里飘荡着母亲捣衣的棒槌声,棒槌声里裹着菱角新剥的脆响,揉进端午粽叶的清香,散发出岸边老槐花的清甜。你啊,陪伴我度过了千万个温柔的黄昏与美好的黎明,给了我深沉的思绪与彩色的联想。你是我心中思念的忧伤;你是我耳畔乡音的悠长。
千百年来,你默默地流淌着,平静而安详,寂寞又执着。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渴望,浸透无数代人的汗水、泪水和血水,滋养着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你啊,不仅是一条河流,你是青铜铸就的史册扉页,是文明的纽带,是无数代人命运的交汇,像一曲斑驳的埙音,在历史的时空中回旋,抒发出永不干涸的民族激情。
站在你的岸边,望着你蜿蜒的身影,掬一把清凉的河水,像是在捧读一部中华文明的创造史。我读你宽阔的河面,亲吻你温柔的浪花。我追溯你古老的历史,探寻你深邃的过往,依偎在你宽厚的胸膛,倾听一个民族金子般的心声……
读着你沧桑的皱纹,我仿佛看见龙舟华盖已化作河床的年轮,漕运码头的青石铭记着汗水的咸涩。那消逝在风中的纤夫号子,仍在父亲背上的疤痕里回响。这些裂痕里沉积着会通河的碎陶,泗水桥墩锈蚀着至正铁碇,任城石阶犹存乾隆銮铃的余温。
我看见,在汶上南旺,当你的身躯被海拔截断,农民水利家白英用水柜作砚,以闸坝为笔,写就天人合一的治水哲学——这“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的绝唱,至今仍在新的工程蓝图上跳动着东方智慧的脉搏。
你听过南阳古镇商贾用十八省方言议价,看过微山湖渔船载着《铁道游击队》的歌谣穿过芦荡。白鹭掠过的地方,总有些浪花固执地保持着入海时的姿态。你记得太白楼前的船桅曾挑破李白的月光,竹竿巷的篾匠把运河的晨昏编进了箩筐的经纬。当林则徐治运的奏折在河风里泛黄,他手植的柳树仍在南岸抽着鹅黄的新芽。你呀,不仅是水的载体,更是历史沧桑的见证者,承载着民族的苦难与悲伤,诉说着人与自然奋争的艰辛与荣光。
读着你,像在品味一首田园诗,吟唱着大地的芬芳与生命的律动。你把阳光酿造成的稻浪洒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梦的喜悦与丰收的甘美,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深沉的眷恋,缓缓东去,流向霞光浸染的远方。
读着你,像在聆听一支青春的颂歌,歌颂着希望与未来的光芒。瞧,对岸那一片年轻的小树已经长高,蓬蓬勃勃,像一群少女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天边那一抹灿烂的朝霞,又舒展在你宽阔的胸怀,像玫瑰色的梦,像沸腾的热血,又像燃烧的火焰,为你述说着青春的美丽与希望。
读着你,像在翻阅一幅生活的画卷,描绘着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炊烟挽着稻香起舞,新炊里飘着前朝漕工藏在褡裢里的麦饼香,稻浪下眠着汴梁客商遗落的缠丝玛瑙坠,连渔网捞起的星光都是碎了的宫灯流苏,渔歌掠过粼粼波光,老槐树的年轮里旋转着捣衣声的余韵,讲述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然而当目光投向今朝,我也看到,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在拆迁瓦砾中生长,′巨龙般前行的船队碾过混凝土裂缝里的渔网,欢快飞翔的鸽群掠过桥墩上锈蚀的监测编码……把历史与现实绣进同一匹绸缎,勾勒出一幅浸着汗碱与泪痕的画卷,这般疼痛,这般令人惋惜。让我们用真诚的爱来抚平留在你身上的创伤,重新奏响舟楫相和的韵律,唤发出杨柳新枝般的活力。
此刻临风而立,望大河东去,我感受到创造的艰辛与人生的庄严;领悟到理想与追求激励人奋斗的人生哲理。此刻血管里奔涌的,是你通过脐带注入的体温,两千五百年不曾冷却。怀中那缕用运河芦荻编织的平安结,突然在风里轻轻颤动,心中升起一面洁白的风帆,带着祖先凝望的星光,驶向蔚蓝色的大海。
啊,大运河——
你不仅是青铜史册的扉页,更是未来的卷首。你永远流淌在我的血脉里,如同母亲的那支银簪,在时光里沉淀出柔润的光泽。是的,那支银簪终究绾不住流转的时光,却总在每个端午蘸水时,将两千五百个春秋凝作额间胎记——蔚蓝如裹着露水的运河,初凿时的晨曦,温润若母亲米汤蒸腾的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