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孙青瑜:闲话知音
    孙青瑜:闲话知音
    • 作者:孙青瑜 更新时间:2019-03-19 08:21:06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512

    知音也叫知己,人生在世,最难得的不是自己,而是知己。正是因为难得,所以有幸者能偶遇知己者,一般都能传出一段“士为知己者死”的佳话,伯牙是也,豫让是也,可惜唯缺你我他。所以知音呐喊从《诗经》诞生,便开始困扰着我们,不仅构成了中国诗学情本论的宣泄,也是我们存在中一大难以摆脱的苦闷:什么自古大才皆寂寞!什么伯乐难寻……一句话,世界偌大,知己难寻。

    不由想起《断桥》一折,连白娘子这样的神仙都不能例外其知音困惑,何况你我凡人乎?那就写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或听到自己涌动的种种内在。所以不管对方是谁,只要愿意倾听自己的叙说,机关枪就情不自禁地开火,一梭子一梭子地打出来……

    打完了,也后悔了!

    若不幸再碰到翻嘴调舌的家伙,或碰到小人,日后拿以要挟,那更是一个悔不当初,方能大悟通透,垃圾桶好找,知音真不好碰。

    可以说,面对自我和他人、自我和世界等一系列主体间的尴尬,自我永远都是孤独的、不可被理解的。可理性认知并无法左右我们的感情欲望,所以无论明白不明白,人人都在倾其一生企图寻找知音,正是这种不可能,又想去可能的企图,让我们孤独地寻找,找到最后更显孤独。

    比如当下的婚外恋者,可能很多并不是真的作风糜乱,而是想在越活越孤独的生活里,寻找一个可以懂得自己的人,弥补缺失的理解和温暖。可事实上,像伯牙的故事并不多,所谓企图寻找知音的结果,大都逃不脱透心凉加凉透心,不但没有找到知音来理解,不管是闺密还是情人,短暂的热乎劲过后,最后的结局多半是不欢而散,于是乎,又不由大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所以中国人把六十岁叫做耳顺之年,言外之义就是经验明白了,想让别人来“知音”自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争不辩加不说,因为说了不如不说,憋着,可能还天下太平,说不好,闹得天翻地覆,于是乎,只得在无奈中投降,来个“糊涂难得”、“难得糊涂”,糊涂看万事,糊涂对万人,不求人知,只要自知。

    其实活到耳顺之年,能超脱到不求人得智者并不多,比如苏轼在海南埋头苦作的“今生得意唯三传”时,也是60岁的人了,可面对知音召唤,依然无法超然于不理。他以《东坡易传》为首的“三传”,曾是他流放海南时的精神支柱,事实上却远远不及从朝廷方面八百里加急发来的知音召唤,这才是三起三落的苏老期盼已久的“真知音”……可以说,对知音的呐喊和渴盼,是中国文人人格矛盾的根源,这个知音不止是生活中的知音,更多的是直指朝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不论是生活中的知音,还是艺术知音或仕途知音,拥有的时候,欢天喜地,不知不觉,失去了,便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薄风抚弦向天语,伯牙断弦绝琴音。余音空绕不见人,不曾朝阳近黄昏。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