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张昌军:简论吴中洋长篇小说《沉重的海》
    张昌军:简论吴中洋长篇小说《沉重的海》
    • 作者:张昌军 更新时间:2023-02-15 09:46:02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5085
    [导读]“海是涌动的,而岸却在无边的远方”


            海洋,不仅是人类的,也是民族的,更是国家政治和长治久安战略须暇不可忽视的。可是在过去数千年间,我们虽身在江湖,对海洋却又有着半推半就的远离。在文学作品中,一部《山海经》,足可见证我国古代的海洋文化领先世界之先河,还有战国时的阴阳家五行学说创始人邹衍,他把世界划分为九大洲,可以算得上创立大海洋观的先驱者。但这些闪烁智慧之光的海洋文化杰作,多淹没在黄土文化之中,似乎以人为中心的黄土地文明,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学习惯和记忆常识。吴中洋的《沉重的海》开启了由黄土地文明到海洋蔚蓝文化以至于深蓝文化的转变。在这本书里,他所挖掘出的文学主题,以及所作的文化思考,至少填补了自邹衍和《山海经》以来的历史文化空白。它的沉重,已不限一本小说的承载。

            本来中国人在自家门口的海面上捕捞打鱼是祖上数千年来就这么做的,是件十分正常的事儿。据大连海洋岛小珠山考古发掘,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定居了。长海县广鹿岛的小珠山遗址位于广鹿乡塘洼村吴屯,是迄今为止考古界发现的大连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距今约有七千年,吴家村遗址也在该岛上。近年来国家有关的考古人员再次赴岛对这两个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此次挖掘有重大的发现,吴家村遗址发掘出土完整的火炕遗迹更是十分罕见。此次发掘还将小珠山历史再次推前至公元前5000年,距今约7000年,比以前推进了近1000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海洋与陆地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属于防御性的国家。

             大连地处黄海属于太平洋沿岸,与朝韩日相毗邻,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被殖民化的历史,让大连的文化人,有了海洋文化的前瞻性思考。反映大连的文学作品中,有《蓝色的橹歌》、《海味馆》、《东方风云》、《旅顺口往事》等一批重口味的海洋地缘文学作品的缤纷呈现,这是大连近年来捧出的较为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而吴中洋用去两年时间创作的70万字《沉重的海》是关于海洋多维度、多向度思考的长篇小说。它的问世是同时期文学作品中最厚重的一部文学上乘之作。这部小说,叙述的故事取材自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前夕至1922年间发生在旅顺口、大连及毗连海洋的周边国家和东北地区的商界风云旧事。小说以主人公乔忠朴立足于大海的商业活动为主线,展现了大连商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夹缝中寻求发展,以其关注海洋,积极开展环绕太平洋沿岸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讲述了中国人民以海洋为经纬、不屈不挠抗击外侮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精神。小说重现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生活,客观的总结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者吴中洋自小生活在大连小平岛,童年与少年时期便同大海有了亲密的接触,其对海洋的认识度较之内陆的作家更为深刻。书中关于大海的描写,十分生动鲜活,非亲身有海洋生活经历,实难叙述。

             我一直有一个期待,能看到有一本小说是写海洋的。大海的沉雄,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就有了极深的印象。记得那时,我在读小学四年级,我的同学说,他的哥哥在海滨城市大连当兵。我问他,大连的海是什么样子?他对我说,大海,一望无际,波涛汹涌啊!无风也起三尺浪。从那一刻起,我就想到海边看看,如果能坐船,到海的中央,看看,一定是一件快乐的事。抱着看海的志向,后来我当兵到了大连,也坐船远航到了公海。可是真正理解大海深刻的内涵,是在读了吴中洋的《沉重的海》之后。

             我是第二次在读这部厚重的书。这是一部写中国海和海洋历史沉浮的鸿篇巨著,也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毋庸置疑,吴中洋《沉重的海》首先向世人展现的是海洋的蓝色文化。小说开篇,便从乔忠朴和吴光业从山东蓬莱靠一支小舢舨飘洋过海,来到旅顺口开始。一上来就把大海的波涛汹涌的景象推到读者的面前。就在人们担心两人安危的时候,他们意外的渡海成功了。接下来,作者没有急于陆地上的陈述,继续把海上的事情做足。写乔忠朴、吴光业与恩人覃同举对话,写他们对清廷海军的态度,写对外国军事船只在我国近海游弋的敌视,看似闲来之笔,而实则把海洋的滋味做足。在小说中有许多写海的神来之笔。如书中写道——

             “可有时候在碰海过程中,好天也会变脸,那糟糕的情形叫人不寒而栗。”覃同举紧锁了一下眉头,“那海,那天,就像商量好似的,会突然阴霾乖戾,叫人魂飞魄散。嗨,这碗饭不好吃啊。”“叔,您怕过吗?”吴光业问。“当然怕过。叔又没有三头六臂的本事。在大自然面前,人实在渺小得可怜,就是神人也望尘莫及。人是左右不了大自然的。所以,人还是不要与大自然对抗为好。天地是有灵的。对于有灵的大自然,人万不可穷奢极欲。”覃同举边说边觑眯起了眼睛,“看见前面那个礁了吗?它叫老母猪礁。绕过它就到了我要带你俩去的那个险地方了。”


            海有亲民像。大海是万物之母。自古以来,大海就是一个极富隐喻意义的喻体。比如,大海从不拒绝溪流,哪怕一滴水、一粒沙子,也不嫌弃它的渺小,可以象征人的宽阔胸怀。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据科学考证,陆地上的生命,最初都与大海有着紧密的联系。写大海,表现海洋的蓝色文明,既是一种品位,也包含着一种精神向往。虽然,在更多的时候,海洋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利益冲突,但是,大海的春夏秋冬,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和不尽的启迪。尤其在这部书中作家笔下的大海,正在承受着来自敌人的蹂躏践踏。大海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保障,当敌人开始觊觎他国的资源时,大海会成为我们天然屏障,但也可能成为敌人入境来侵的天然通道。于是,大海就具有了更多的防御意义。不可否认,我们需要大海的抚慰,但也需要关注大海的防护能力。一个时代,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有驻守大海的人,如同守望麦田一样。因大海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所以就更具有家国安全的意蕴。现在,作者在书中,一再提及大海的富饶养人,引导读者一起去感受大海的宽阔和沉雄,分享大海带给人的愉悦,当然也不排除人类文明的延伸,使得大海多了令人堪忧的云诡波谲,特别是人为地给海添加了更多的变数。由于不正当的干扰,大海受到了破坏,或者通过海制造了难以言喻的灾难。当然作家写旅顺口的海和大连的海的目的,不完全是凸显海的壮威,还在于这片海域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家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吴中洋写海的富饶,写海底世界的美妙,写海域与陆地的供养关系,堪称意肯言从。尤其描写海碰子和海的风雨气象,可谓淋漓尽致,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再取一段对话来看看作者笔下的大海。



            “那水底下的东西多吗?”乔忠朴问。“想得灵芝草,就得险峰攀。想得海珍品,就得下深水。”覃同举说,“叔带你俩去的这个险地方,没船是来不了的。”

             小舢舨离老母猪礁越来越近了。涌浪在礁石旁形成了一片浪花丛。这时,一道泛白的亮带出现在了小舢舨的正前方。“海流子!”吴光业喊出了声。只见这道亮带足有五十多米宽,正由西朝东南方向急速地奔流。“看到了吗,就是这个海流子让碰海人无法到这个险地方。”覃同举拉开了勇闯海流子的架势。“你俩坐稳了,叔要闯了!”覃同举右手紧握着橹把,左手牢牢抓着橹绳,整个身子如同绷紧的发条。他的前胸肌肉鼓出了棱块,那棱块宛若坚硬的鹅卵石。很难想象,这平静而不见其声的海流子会有千尺飞瀑的力量。小舢舨在海流子中就像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你俩喊加油啊!”覃同举高声喝道。于是,他俩放开喉咙大声喊起了“加油,加油……”。此起彼伏的喊声犹似强心剂,令覃同举精神头与力气猛然大增。他的脸完全成了酱色。摇橹的频率好似电机带动的轴承杆。尽管如此,海流子仍把小舢舨往东南方向死命地拖,好像不把小舢舨拖到千里之外誓不罢休。大约用了二十多分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覃同举终于让小舢舨逃出了海流子的桎梏。当小舢舨再一次像一片树叶在海面上荡悠时,覃同举几乎像一块河上的流冰遇到了山涧淌出的温泉水似的。他坐在舱板上,一边擦汗,一边大口喘着气儿。

            显然,小说关于海洋的叙述,无疑是在唤起人们对海洋特别对中国的海应给予充分地重视。我们忽略海洋,就会给敌人、给他国造成可乘之机。这是作家关于海洋的思考,也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准备。这么好的海,当我们忽略它,当我们没有足够力量守卫的时候,就会遭到敌人的抢劫。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大连的海,当然也是中国的海。这些闲来之笔,看似可有可无,但恰恰这些闲来之笔,让我们感受到海对我们民族的政治经济生活有多么地重要。作者还用细腻的笔触写了碰海的用具。如书中还写道——“这泳裤、泳帽、水镜、脚蹼、鱼枪、鱼叉、鱼兜、鲍鱼抢子和太平圈都是田仓作从日本带给我的。”覃同举坐在没入水中的矮礁上,洗着水镜,“小日本做的东西就是地道,不但漂亮,而且耐用。浪能把船颠起来,也能让一个国家跳起来。小日本就是在浪尖上跳的国家。”言外之意,我们知道没有碰海的工具,或者说没有必要的航海武备,就不能克服海上遇到的困难,也就无法同大海和外侮“较劲”。英雄必须在海中出没,仅有犹入无人之境的海上个人本事,是远远不够的。

             人生有两件事不能拒绝,就是忧郁与快乐。然而,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趋向。二者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而在一个民族尤其作为一个国家,则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在科技不十分发达的古代,世界各国,隔海相望,茫茫不可见,很难与刀兵联系在一起。然而大型远洋船舶出现的今天,尤其是远程作战航空母舰和作战飞机的出现,海洋已不再是屏障。为此一个民族的智慧,不但表现在陆地的交往,而且更要考虑海洋因素在内的文明邦交。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先贤们,尽管在海洋邦交方面做过许多尝试,如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但在后来的社会活动中,渐驱式微。其实,在《易经》一书中,我国先民一直十分重视“豫”的思考。如豫卦阐述了做任何事情只有豫备才大有益处的“由豫,大有得”,以及由于豫备,一个国家才能永远不会灭亡的“恒不死”。最后又阐述了由于某些豫备就绪之后,还可以改变与某些国家原来签署的盟约之“渝”盟,并申述了这种“渝”盟行为无罪无祸的“无咎”,十分巧妙地把二者融合在了一起。古典《易经》中的豫卦,就是专门讲忧郁与快乐的。古人认为,快乐超过了度,忧郁也就开始了。所以整个豫卦,始终在告诫我们,无忧的豫不可过度沉湎,更不能过度快乐,这是先民的备战观。

             人不可忘忧,更不可荒废武备。这是常识,也是国家强盛不可或缺的。一部好小说,它的责任不仅仅在于讲故事。我们并不缺故事,当然也不缺故事情节,作家的责任是通过故事,救赎自己,救赎民族和我们的国家。应该说,吴中洋《沉重的海》所带给我们就是这样的思考,一个关于海洋世界和平稳定、延续蓝色文明和构建海洋文化的思考。也许是他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部再现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商人仁和情怀与民族气节的史诗之作。尽管事情已过去了百余年,尽管那个海防失守、人民哭泣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了,但那个吃够苦头的时代与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历史该不该忘记呢?一部《沉重的海》告诉我们,绝不可忘记!

            《沉重的海》让一个民族有了来自海洋的永久的记忆。毫无疑问,这部杰作是作者在国家及省市档案馆查阅二十年,于浩如烟海文献典籍里,整理出十余本关于那个时代的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他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所写的这部大书应该说是严肃而谨慎的。尽管在此前,有作家董志正创作的《东方风云》《西方阴谋》两部小说,但《沉重的海》的不同之处在于,吴中洋写的是大连的海,也是中国的海,诠释了中国的海与隔海相望的周边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无论是驻守海洋,还是相互之间的政治联系、经济拓展、军事征战,都是以海洋为纽带、以大海为中心来展开他的创作思维的。这恰与我国当前推行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经济、政治战略不谋而合。也就是说,这部再现大连百年余前历史的小说,不单单是给人以蓝色的海洋记忆,它的深度思考,为当下国家的军事、经济、政治生活提供了更有智慧的现实意义的指导。显然,这带有一定难度的写作,让这部小说所挖掘的主题,标志着我国文学创作的主体,已经实现了由黄土文化向海洋深蓝文化的转变。它所实现的文学传承,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不注重海洋文化带来的被动挨打、受尽屈辱历史经验的沉淀。虽然仅就一部小说而言,我们不排除它是文学的,但是它同时反映的也是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的文学倾向。《沉重的海》的问世,标明中华民族“告别黄土,走向海洋,融入世界”的自觉。

             一部《沉重的海》告诉我们,国家健康的政治,是国家强大的力量基础,而包括海洋在内的强大的国防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人不能耽于快乐,可以娱乐但不能过分,同时也不能忧郁。我们绝不倡导过分忧郁。《沉重的海》读来很沉重,也很深刻,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难以‘溺水身亡’,其法宝拥有了‘和为贵’的思想。历史与事实证明了——大连第一代商人在俄日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时期所创立的‘忍和文化’要比锐利的武器更具有征服力。”作品中,乔忠朴的创业精神是从海上开始的,他去过俄国和日本,这中间不仅有海的见闻,更有海那边的风景。书的故事背景辽阔宽宏,其美妙在于,人不仅要站在岸边看海,还要以海洋为中心,看世界。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一个站起来的民族必须有站在海洋看世界的意识、能力和智慧。小说通过乔忠朴、吴光业与覃同举在出海作业时与日本舰船以及同中国舰船的遭遇,再现了那段历史史实。在我国历史上,由于闭关锁国,站在黄土地上看世界,不但视野狭小,而且看不到海,看不到海洋,看不到海洋远处的敌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晚清时期,中国海权在遭遇国外势力的觊觎情势下,主权已经完全丧失了,然而,“重疾在身”的清廷政府还在那里妄自尊大,再加上清廷官吏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仍乐此不疲在黄土地上疯狂腐败,致使号称铜墙铁壁的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国弱民殇——这是这部小说所给予我们民族的反思和教训。回首往事,那段历史不可不为之沉重。吴中洋通过《沉重的海》重现了那段历史并写出了一个民族经历的苦难和英勇抗争的智慧。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名叫邹衍的思想家曾有提出新的地理学说,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不过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国,名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就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相当于赤县神州大小的州,还有八个,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环绕。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际。邹衍大九州说的产生,应该说与齐国商业交通的发达,尤其是海上交通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学说,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的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自那时以来,这一学说尽管有闳大不经的臆测成分,但是它毕竟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在人类地理认识史上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当然,他只是猜测、想象,而不是科学的判断。但是他的地理学说,让我们的祖先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站在海洋看世界的地理观和海洋大文化观。在明代胡宗宪组织人员把沿海倭情、地理形势及抗倭措施编成《筹海图编》,指导抗倭斗争。这尽管是海洋军事防务一次历史性的转变,但《筹海图编》出现以后,摆在中国人面前海域防卫提到了日程。现在,吴中洋取名《沉重的海》这部小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强化了中华民族应站在海洋看世界的意识,这不仅是文学的进步,也是我国文学由黄土文明向蓝色海洋文明一次飞跃。显而易见,吴中洋开启了文学创作即蓝色海洋文明的新开端,这是值得人们认真阅读的一部文学作品。

            《沉重的海》开篇词为:“海是涌动的,而岸却在无边的远方”。这句富于诗意的话,十分耐人寻味,它所包含的意蕴,告诉我们,作为后人,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建立蓝色海洋文明,加强守卫国家大海的大海洋安全意识,依然任重而道远。


              张昌军,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发表短篇小说《钱尾巴》、《三两酸菜》、《今天我让座》、中篇小说《谜局》,长篇环境文化小说《红树之恋》。有作品收入《诗刊》、《诗潮》、《海燕》、《香稻诗报》《诗歌月刊》、《绿风》、《中国诗人》、《岁月文学》、《2004’新诗代年度诗选》、《2011、2013年度中国诗歌》、《诗探索》等刊物和年度选本。曾获入围大连市十大环保人物奖。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