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一默:掌故的价值与味道
    一默:掌故的价值与味道
    • 作者:一默 更新时间:2015-08-31 03:37:17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66


      看到《待旦集》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 “枕戈待旦”的战士形象。随即脑海中又浮现出另一幅画面:夜深人静之时,报馆编辑部里却灯火通明,一派繁忙景象。老总、编辑、记者,以及校对、排版、印刷人员,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在一片繁忙中,身为老总的作者,一边审阅、签发稿件和大样,一边奋笔疾书,为明天出版的报纸撰写社论或专栏文章。当黎明到来,他的文章将随着带有墨香的报纸送到千千万万读者手中。
      书中没有说明,我无从了解作者以“待旦”作书名的确切缘由,但我相信我的想象不会过分离谱。因为本书作者李成俊年轻时曾经参加过抗日游击队,确曾有过“枕戈待旦”的岁月;后来又与友人一起创办报纸,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他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夜班岗位上度过,可以说是另一种“枕戈待旦”。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歌颂美好,针砭时弊。他的文章,既有战士的战斗精神,又有记者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及异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应该说,这两个特点在本书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艺海钩沉”,主要谈论的是文坛掌故、文人轶事;第二部分“历史风云”,回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特别是在迎接澳门回归的日子里作者亲历的事件,颇具史料价值;第三部分“书画天地”,介绍了澳门文艺界一些名家的作品及其特点,让我们对澳门文艺界的状况有了大概的了解;第四部分“萍踪掠影”,是作者在国内外采访的部分通讯报道。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艺海钩沉”。这一部分凡59篇,篇幅占全书一半还强,显然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文坛掌故、文人轶事,向来为读者所喜欢。当年郑逸梅以写文坛掌故而成“家”,被称为“掌故家”、“报刊补白大王”。他的著述多以清末民初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有意思的是,郑逸梅也曾经当过报纸编辑。文坛掌故属旧闻,显然不是以采写新闻为己任的记者的主业。但旧闻虽旧,却可以常写常新、常读常新,在某种程度上它的价值并不亚于新闻。
      李成俊写作文坛掌故,是否受郑逸梅影响不得而知,但字里行间颇有郑氏风范。他忆人记事,下笔有情。以鲁迅为例。鲁迅先生显然是作者最尊重、最景仰的对象。书中光是标题中出现“鲁迅”名字的文章,就有7篇之多。展读文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浓浓的崇敬之情。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鲁迅先生的葬礼,热情歌颂鲁迅不断革命的精神,期待鲁迅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他忆念师友,也总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有时至于涕下。
      旧闻的价值在于史料的独特性。或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记录下来,以免湮没无闻;或者博览群书,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披沙拣金,撷取那些不为人注意的珍闻趣事,串缀成文,便于后人稽索和参考。“艺海钩沉”记载了大量近现代文坛的掌故,有的是作者亲历,有的是作者亲闻,有的则是作者读书所得。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这些掌故、轶事于我颇觉新鲜。作者写民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与闻一多,彼此友谊深厚,但有时也为工作发生争吵。有一次,闻一多为一件事误会李公朴,当众指责他,两人发生争吵。不久,真相大白,闻一多即赴李府负荆请罪,而李公朴也不计前嫌,握手言和。当李公朴遇害后,闻一多挺身而出,主持李的追悼会,并发誓要为李报仇,终于也被敌人暗杀。文章写的是两个人的争吵,反而更加衬托出他们建立在爱国民主事业基础上的友谊的伟大。
      写文史小品,实际上是一个炒冷饭的活儿。怎样把冷饭炒得有味,炒出新意,让人爱吃,这是一门功夫。李成俊的小品,大多写得别出心裁,摇曳生姿,不落窠臼,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有较强的可读性。每则小品虽短,可大多埋有“包袱”,让读者忍俊不禁。比如作者写茅盾与澳门,中间就插了这样一则趣事:茅盾自小说《子夜》问世后,声名甚隆。在他居留澳门期间,正好有一间教会学校来了一位国文教师,第一堂课就神气十足地问同学说:“你们看过茅盾的《子夜》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又问:“那你们见过茅盾没有?”回答自然是没有。教师乃大笑着说:“你们有福了,我就是《子夜》的作者茅盾!”底下一片惊叹之声。当然事情终归被拆穿。看到此处,不禁哑然失笑。书中这样的笑料很多,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
      本书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所有文章皆不注明写作或发表的时间,文中也没有说明或提示,使读者对文中所述事情发生的时间没有确切的了解,影响了对文章背景的进一步了解。二是某些文章的观点略显陈旧。如《鲁迅的著作和鲁迅的家》中写道:“后来周作人思想腐化堕落,常常依仗着自己的妻子是日本人,动辄在家门口悬挂日本旗,以此威胁鲁迅的爱国活动。鲁迅对他进行过耐心的帮助和教育,都没有效果,终于同他决裂。”周氏二兄弟反目的真正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是肯定不是作者所说的这样。这样的论述和结论,很难让人信服。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