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简谈吴中洋创作的特殊性与普世性
    简谈吴中洋创作的特殊性与普世性
    • 作者:纪秀明 更新时间:2015-05-06 02:00:51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098


    中洋先生的作品从一出场就格外地与众不同,那洋洋洒洒的五部长篇小说,即《伊苏尔小站》、《沉重的海》、《废墟上的云》、《在医生诊断之后》和《丘明达》(《吴中洋文集》,2013年6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40万字),颇具震撼性。翻开文本,字里行间的热力与冲击力扑面而来。文评家郭继军先生曾于2004年6月为《在医生诊断之后》(2004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所写《人性的深度与叙述意蕴》中说道:“虽然该作品有些因作为一种文体的探索与尝试而未完全实现预期的某种艺术效果,有些也因过于新奇化、陌生化而未获得个别读者的认同,但该作品毕竟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创新之路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和榜样。请相信,《在医生诊断之后》这部作品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越来越凸显它的历史价值。”此言可能对中洋先生的整个创作都具有预言性。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生成性关系范畴,价值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只有把作家和作品置放于一个有空间维度、有审美与文学坐标的体系中,才可能管窥作品的价值。中洋先生创作的历史价值何在?我认为,兼具个人美学特殊性与社会群体普泛性,是他创作价值的重要体现。美学特殊性是作家主体的“这一个”特殊风格,是隶属于审美层面的自由性与个性风格。而普泛性,莫过于是文本能否提供的作为内容层面的深度空间和思辨性、社会性等形而上精神纬度的东西。



    一、汪洋肆意的美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由于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的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也迥然不同。创作个性决定和制约着文学风格的产生与呈现。也许是由于养育中洋先生的海派地域的豁达宽阔,也许是受到外国现代思潮与文风的熏染,也许是源自主体才华横溢的诗意气魄,也许是体制外商海的自由与酣畅……这些富有养分的元素催生和成就了作家中洋先生汪洋肆意、酣畅淋漓的美学风格。思辨、自由、勇敢、赤城、激情与梦想、焦灼与苦痛裹挟着中洋先生风一样的写作历程。
    中洋先生的写作是自由的、个性化的、生命化的。文学是他个性精神的诉求,犹如灵魂在月光下的舞蹈,其字里行间都在洋溢着他对自由生命喷薄的热情。他在文学的天地里纵横移情,畅快驰骋,并在自我精神徜徉的旅途中以文字的方式潇洒行走,遂施着文即人心、人心化文之心愿。文字已成为他美学精神的音符,随时随地舞动着灵魂体操的狐步。他用生命的感悟和生活的体验来演绎着文字,同时又用文字来阐释生命、解读生活。他的作品超脱出形象与情节的束缚,其心里流动的河流让文字与自由的精神个体进入了一种融合之态,而这种融合之态是文字与生命的体验已达至高峰的融合之态,其表现为简单、直接、快意、灵动、丰盈而饱满。正如他所说——“一个人能把自己活在世上真实的感受、思考和体验通过伟大的文字表述出来,怎么说呢,应该算是一件痛快淋漓的事情。文学就是要让文字在纸的舞台上跳起动人的芭蕾。由此,我确已感到一个人如果能在文学的世界里亲历一次,那无疑是生命最值得眷恋的一次舒心的旅行。我是一个爱好文学且在业余时间愿意在墨迹中感受文学恬静之美的玩味者。……我只求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品味出生命少许的那份超脱的美感。”
    中洋先生无疑是赤诚、勇敢裹挟痛苦的歌者。深厚的哲学功底、对生命意义执着的思考以及伟丈夫的赤诚与坦荡,让文本的生命体验多了形而上的追问与痛楚。他的文字充满着激情与梦想,又必然饱含困顿、颓废、错愕、焦灼、激愤等等复杂情绪。作家主体一直没有停止对客观世界的探求。他一直在寻求答案,其文本都在不断地对人生的表象进行着展示、质疑、颠覆以及再思考、再重构。而这种拷问、颠覆与重构是对生命本相、真与假、善与美、高尚与卑贱、价值与牺牲等等的哲学思考与判断。虽然作家的心路曾如同《在医生诊断之后》主人公出逃的漫漫长夜般的无边、迷茫和痛苦,但中洋先生始终对终极的美好愿景恋恋不舍。《在医生诊断之后》的自我精神是在不断寻求解救,或者是通过“小老鼠”的他者视角的辩解释怀,或者是面对菩萨进行的宗教自我清洁,或者是对真性情的认赌服输。他在《伊苏尔小站》后记中写道——“该作品是我写下一部拙作的新起点。我愿在滚滚红尘中继续情系孤独与寂寞,继续把自己关进文学的囚室里,继续忍受普通人的内心世界里的真实故事对我的折磨。但愿我那忧郁而快乐的呻吟声不要惊动远在天际的死神,但愿死神有一天惠顾我时能够让我的灵魂看到它笑靥的面庞。”作家忍了精神之痛,并用坚韧与勇敢的气魄穿过魍魉之地去寻求荆棘上的野花,呼唤和迎接破壁内心荒芜的曙光,如中洋先生对文革、对战争、对灾难、对宗教、对信仰、对文明的思考等等。他说:“一个人在孤独中会使自己变得空灵、深邃乃至将自己极端地异化,或者超然物外,或者蛛网尘封。总之,肉体与心灵在相互依恋、相互支持、相互背叛中会把一种无法言表的痛苦视为甜蜜的纪念。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写作的人要怀着大仁大义的心态去关注,以此来实现把个人的苦难变成世界光明的目标。”作家以心灵化写作、诗化抒情性和哲理性的语言来表达个体最真实的、最灼热的情感体验与态。文风与意义之间的奇妙组合,宛如冰层下淙淙的暖流涌动,总带有着希望与暖意。
    从叙述手法来看,中洋先生又是那么地不安分。他总想让直抒胸臆的叙述方式千变万化、独树一帜。这显然是他如行云流水般叙事能力的无意识发挥,似乎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随性,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摒弃了那种约定俗成的僵化模式。他的语言天赋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新奇而诡异的,是天赋与后天染锻的潜移默化,体现出他把有形化于无形的气韵风度。与此同时,他的自我艺术自觉和敏感度也相当地高,高到完全自给并可以代言自己的叙事特色。在谈《伊苏尔小站》创作时,他不无自信地道:“我完全按照主人公在小站生活的时间轨迹,采用自然叙述与心理写实的手法,发挥想象的作用并以能唤起读者真切感受和理性思辩的语言,来揭示和再现主人公对自然、社会、政治、战争、历史、动物、情感、性爱、婚姻、利益、自我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与觉醒。我想,这是一个作为有着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人所必须面对的思考与觉醒”。“散文化”、“空灵化”、荒诞手法的运用、整体寓言结构的设置、一个时间段里的所有意识流动与翻滚的个人于封闭空间里的意识流程的设置等等,其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新奇好玩的艺术手法不绝如缕,目不暇接。尤其是作为诗人小说创作,西方现代诗学精神气质与意象倔强地贯穿始终,弥漫着现代诗歌“恶之花”的氤氲。



    二、浮世绘众生相与深度拷问


    当代文学是否能站得住,文本的深刻性、现实性以及本土化思考是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热衷于技术层面的80、90年代先锋文学必然衰亡。莫言也聪明地运用叙事的技巧打了个关于当下本土与思辨的擦边球。我个人以为,未来最优秀的中国小说,必然是直面当代,敢于思考与揭示批判的作品。
    中洋先生作品的重要价值与可贵之处在于,作品如同浮世绘,始终关注现代中国“生活样式”的社会生态分析,截取现世生活的众生图像,全面立体展示时代与社会方方面的喜乐悲欢、常态、非常态、抵牾、摩擦、困顿、际会离合,可谓直面当代并使自己成为不折不扣的当代弄潮儿。
    他的作品是众生万象的,横向而宽阔,涉及性、人性、时代以及社会方方面面、林林种种。《在医生诊断之后》是关于欲望、情爱性、道德与文明浮世绘般的深度思考,《废墟上的云》更为关注的是改革时代人的内心焦虑与自我价值寻找的思考,《伊苏尔小站》是对特殊时代人的精神孤独与异化及时代背景下个人苦难的思考,《丘明达》是对当代人如何坚守良知、如何行天道公道与人道及自我救赎的思考,而《沉重的海》则是对百余年前生活在殖民地的中国商人怎样忍辱负重、怎样和而不流、怎样实业惠民的心路历程的探窥与诠释。中洋先生的作品极具历史纵深感。为此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作品是以历史为轴的众生浮世绘。应该说,在民族与时代的宏大历史叙事背景下,善于曲径通幽的他极为注重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展示,并以此来管窥处于时代夹缝中的人性、人情和人伦的浮沉幻灭。
    批判与思辨是中洋先生作品的精魂。五部作品都将浮世绘的众生相与深层精神与价值血脉联通,给予想象与思辨,揭开世相的庸常与琐碎,并进行深度地善察能悟,以思想的深邃与犀利,进行自觉的审视与拷问。视角的由外至内、想象地域的纵深与辽阔的交融、时代的幽暗与宏大的并轨,赋予了中洋先生浩瀚慧通的冷静、思辨和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与思辨性,是对一切不合理的批判与反思。至此,我们很难用现代性或者后现代性来界定中洋先生的作品。或含有对特殊时代反现代性的批判,比如《伊苏尔小站》;或含有对现代物质文明与欲望的后现代批判,比如《在医生诊断之后》;或含有对精神与自由的思辨与批判,比如《废墟上的云》;或含有对文革、改革开放及过程中的生命与人的充满现代人文精神的独特思考与展示,比如《丘明达》;或含有对历史、地域、传统、革新、文化、人伦等思考与辩证,比如《沉重的海》。用中洋先生的话说——“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里,而且更是生存于历史之中。我之所以要把主人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作为小说主打的对象,其意义就想探窥每个时代给予人们不能抑止的痛苦和痛苦中的无奈以及无奈后的思考和无声的反抗。”
    可以说,在中洋先生的洋洋洒洒的五卷本中,他对几乎所有的现世和普世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阐释。他的批判与思辨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统一的逻辑套路。或许正因为如此,便形成了他独有的碎片化、空灵化、语录式、截面式的艺术特征。虽然有时可能略显偏激或表现出实用主义经济哲学,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始终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即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摆动,似同钟摆,可谓独到、锋利、丰富而高尚。文学作品的使命就在于要使人获取高尚的境界和纯化心灵的能动。中洋先生的作品便是如此。



    三、具有时代标本价值


    有学者强调中洋先生作品的普泛性,认为其作品关注人性、存在、生命、价值以及性等具有普世意义的主题,相对缺乏时间节点与时间标志,时代性似乎并不突出。而我恰恰认为,中洋先生作品的时代性极强。就主题类型而言,作者直面的是普世性命题。这种命题的阐释与演绎是在基于浓厚的时代底色之上的。他对命题的理解与展示方式,恰恰是融汇特殊时代的体验与思考,并着眼于时代性症候问题与现象的。我不敢说中洋先生的作品具有史诗的价值,但作家有意或无意对时代众生相的识读、理解和诠释,对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却以自己的视野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化。而这种真实地记录正是时代标本价值的体现。我敢断言,中洋先生的作品会因“时代标本价值”而使之具有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可能。事实上,作家本人也立志于要对时代进行标记与展示——“我知道文学作品不应该像出土文物那样在交易中去上演堕落的悲剧。我祈祷自己在这个鬼魅的纷乱的黑黢的世界里能够成为一个无为而安恬的文学探窥者,并且不要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干扰和约束而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写下去,为活着不遗憾辞别这个世界而作一个小小的标记”。
    中洋先生对时代命题的理解是快意酣畅和波澜跌宕的,同时又暗流涌动并经常不一而足,呈现多重价值的冲突与杂糅及非开放性之态。一方面,他代表和展示了当代社会生活当中新的、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事物。另一方面,道义与文学的担当又拉扯着他不断陷入对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生活等当下时代合法性的辩证性解读之中。阐释的时代有限性、时代可阐释的有限性与复杂性,又往往使他陷于价值渐愈迷人眼的苦闷与惶惑与纠结之中。本文仅以作家笔下的性爱思考与解读为例。
    “性”在文学中经常被作为巨大的时代隐喻。从现代社会走来的性已经对性的追求和标榜展示出了对个性价值与自由的张扬与认可。“发展个人的个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鉴于前现代社会对个性的压抑与束缚,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性爱书写大都以抗争与独立自由为核心基调:呼吁个性的自由。而《在医生诊断之后》这部作品里,其主人公尤其是女性往往诠释的是新时代各种性压抑、扭曲与变异的各种症候:妻子的隔阂与淡漠,函授女同学的性的隐忍与逾越与救赎,女教授的性交易论,邻居寡妇的道德与自我约束,尼姑所遭遇的生存环境。每个女人都是现代社会精神与文化、传统与现代冲击下的畸形变异症候。郁达夫、张恨水等作品的普泛时代意义与价值在于,以个体的“性”的晦暗书写,隐喻和折射了国人在“现代性”冲击下个性的复苏,新旧“自我”与社会保守势力的冲突、抗争与撕裂。而相比较现代社会外在势力对性的禁忌、扭曲以及主体的渴求与逾越的书写,中洋先生的表述要复杂而深刻得多。
    首先,中洋先生代表和展示了当代社会生活当中新的、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事物。现代社会梦想与渴求的性自由与解放,在他的笔下已经退身为事实背景。性的神秘与禁锢,在当代已经被大量商业写作、被下半身写作的赤裸裸欲望所取而代之。男主人公以及其中的女主角们的性自由和追求几乎很少看到社会制约的影子,几近唾手可得,似乎已经达到了所谓现代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自由与任性的状态。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在医生诊断之后》这部作品,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无论从生理的自由需求还是从情感的自我体认,以及自我存在价值的坚守而言,主人公对“性”的合法性都做了一次又一次的理直气壮的正名。这种正名远比现代作品理性得多且底气十足,同时也比当代很多性爱作品更有深度。抒情与理性的介入使得该作品远远超越了金钱、欲望与下半身的叙事水平线,具有当代作品所少有的馥郁人文气息。其次,主人公的性爱观是自由、现代、遵循内心生命旨意的。他对女大学老师畸形的、充斥欲望与金钱的性爱交易是鄙夷而批判的。他对纯粹欲望的放纵是懊恼与自责的。他对女邻居的悬崖回避,不无彰显主人公对纯粹的欲望的节制与敬畏。
    然而,自由与自我的性爱追求,换来的却是莫名其妙地患上了性病。主人公苦恼至极,百思不得其解性病由何处而得。灵性自由之花开出罪恶的果实——这无疑是对精神与肉体自由何去何从的质疑与讽刺。毫无疑问,中洋先生笔下的性问题探讨,其实触及的是由性引发的波及众生的当代隐喻与困惑。他生动准确而又丰富多彩地描写出了现代商业社会中这种时代变幻的种种轨迹,并毫不隐瞒、一针见血地向读者向受众传达出这种真切的困顿和忧虑的情绪和情感。该作品追问的不仅是开放性的医生诊断之后的结果,而是更为深远的苍凉的无奈的令人只能意会的东西。
    《在医生诊断之后》这部作品的自由的尺度、惩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最终难免要以病痛的荒诞开局与收场。而那些悬在现代人精神与生理上的困惑与苦难最终还依旧被无限地搁置。应该说,该作品是识读性爱的上乘之作,其如此虐心和充满苦痛的诠释是我近年来很少见到的。它所表现得那些混乱、矛盾、合理与不合理的错裂、不断肯定自我又不断撕碎自我的段落与情景……令我对作家钦佩有加。无须赘言,我能对作品提供最终的解释是:它在有意无意间呈现出了混沌、碎片化、批判性与反批判性相互掣肘……这些时代的病痛!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