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每年六月份是中国的中高考季。成绩揭晓后,一场盛大的数字狂欢便在全国各地火热上演。校门口悬挂的红色捷报、自媒体及官媒上连篇累牍的“状元”(被屏蔽者)报道、朋友圈刷屏的升学率对比,构成了中国教育生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波及整个社会。这场以分数为核心的教育戏剧年复一年地定期上演着,对此却少有人停下脚步思考:我们为何如此痴迷于这些数字的排列组合?在这场看似荣耀的庆典与数字狂欢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育异化与文化焦虑?对高考成绩的过度炒作,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深层矛盾与集体迷思。
一、绩效教育,不科学的数据统计
高考成绩揭晓后,学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高考成绩异化为教育GDP,地方政府把升学率(清北数尤甚)当作政绩工程,家长视分数为子女将来就业的唯一通行证,这种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高中学校(特别是高中名校)总以清北人数、600分以上人数为炒作点,有的统计数据甚至不准确,似有夸大之嫌。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一为显示政绩,二为吸引优质生源。其实这种统计很不全面,也不科学,这种只顾学霸,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明显不合理。作为内部掌握的数据,如果需要统计的话,除了清北人数、600分以上人数之外,还要把特招线以上人数、本科上线人数及其比率统计出来。实际上,做好数据的跟踪统计更重要,即本届相关数据与去年相应数据比较得出的数据,才可用以说明学校教学成绩的升降与优劣。
其实,上述数据除了说明教学成绩的升降外,并没有多少意义与价值,因为各校生源质量悬殊极大,而抛开生源谈质量,就像让拿烂鸡蛋做舒芙蕾还要原价卖,这可能吗?生源好的高中名校,学生考的好,生源偏差的一般学校,学生普遍考的不好,且几乎没有高分出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有好的生源,神仙来了都教不好,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应正视生源差异带来的成绩差异。学生考的好,就一定能证明老师教得好?学生普遍考的不好,即可证明老师们教得不好?生源质量一般的高中校老师肯定不服气!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由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跟踪统计,即首先统计每所高中高一招生的有关数据(如全县区前五百名、前一千名、前两千名学生中,各高中学校分别招到了多少人),三年以后高考,再次统计相关数据,比较得出有关升降结论,据此判断各高中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水平。这种统计显然是比较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哪个县区这样统计,没有跟踪统计比较,高中名校仅以清北人数、600分以上人数大势炒作,而一般高中几乎没有这些数据,只能选择默不作声。使得高中名校对顶尖学子的虹吸效应愈发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心情。
各高中名校,凭借生源优势考出亮眼的成绩,不统计、不炒作是不可能的,但不能仅以清北人数、600分以上人数作为炒作点,这样统计与炒作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在尊重统计与炒作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统一要求统计指标,亲自拿出比较数据,特别是比率、跟踪数据,在系统内部作相应分析总结,引领社会舆论。而不能任由鹤立鸡群的高中名校任意炒作。
二、回归教育初心,重构教育生态
在分数狂欢的喧嚣中,教育最根本的价值目标逐渐失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大教育支柱,在高考成绩的强光照射下黯然失色。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高分学生承认“不知为何学习”,这种价值虚无感在“学霸”群体中尤为显著。教育的本质应是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却在功利主义的浪潮中被简化为筛选工具与阶层晋升阶梯。
教育焦虑的传染机制值得深思。当某所中学通过炒作成绩获得短期声誉与资源时,同区域学校被迫跟进,最终形成“军备竞赛”式的内卷局面。家长的焦虑情绪在市场逻辑下被无限放大,催生出从天价学区房到疯狂课外辅导班的产业链。所有人都在表演重视教育的角色,却无人敢率先停下这场耗竭性的表演。
在解构高考成绩炒作现象后,我们需要重返一个根本性问题: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生活”目标,与中国传统的“成人”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唤醒的过程中,数字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语言。当我们回归教育初心,集体超越分数的幻象,或许才能重新发现教育那份最初的感动与力量。
地方党委政府应带头弱化或制止高考成绩的过度炒作,树立正确全面的政绩观,不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育工作的唯一标准,把民生之首的教育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保证教育投入逐年增长,经常深入中小学了解基础教育工作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亲自过问部署涉及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安排遏制“校闹”现象,为区域中小学创设安宁、稳定、和谐的办学环境与氛围。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管理意识,拿出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以数据为依据,落实全面质量考核与管理,致力于干部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引导中小学书记校长关心、激励教师,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业务事项倡树公平公正。依照法规,力挺教师的教育工作,指导化解“家校纠纷”,切实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既要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做法坚决说不,也要为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托底,引导并参与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
对家长来说,要改变“唯分数论”的固有观念。分数不是子女未来就业的唯一通行证,子女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最重要。我国即将迎来人人有学上、本科基本普及的时代,因此,家长没必要过度焦虑,要淡化分数,强化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意识,关注、引导子女的品德修养、兴趣特长、适应能力,放手大胆地让子女在真实的生活中摸爬滚打,在失败中学会站立,锤炼生活实践能力,为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成绩的传染机制也促使各地各校跟着炒作中考成绩,其存在的问题与炒作高考成绩如出一辙,应引起主管部门、初级中学、家长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治理并重构教育生态的重要一环。
三、强化内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不是数字的竞技场,而是滋养生命成长的田园;不是社会分层的筛子,而是丰富人性的艺术。某乡村教师坚持带领学生观察四季变化而被质疑“不务正业”时,她的回应却令人动容:“教育的正业就是让学生学会感受生命。”该乡村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理应对基础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一般地讲,办好一所学校需具备四个核心条件(或称四个核心竞争力):完善的办学硬件设施;精良的教师团队;卓越的校长与班子的管理;优质的生源储备。在硬件设施和生源质量一定的条件下,高中学校管理者应该在内部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下功夫,以强内功为工作目标,思考并调整下列诸多办学(管理)行为:
1.学校是否存在掐尖抢生源、挖生源,甚至暗中高价买生源的违规行为?
2.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否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校内学生抑郁倾向的检出率是多少?如何调适梳理学生心理?
3.在教师指导、管理与激励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否存在过度侵占教师私人时间与生活空间的情况?
4.优质师资是否被集中倾斜到“重点班”?学困生是否被变相放弃?
5.偏才、怪才等特长生的成长需求是否被重视?如何发现并培养特长学生?学校是否为他们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6.“学霸”的综合素养如何?学校是否只盯着他们的分数提升,却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
7.如何培养优秀的班主任、课堂教学的能手、五大联赛辅导高手、自主招生指导能人、高考自愿填报指导专家等专长教师?
8.如何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9.师生生活条件是否得到改善?围绕师生,如何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
学校领导与老师应该增强服务意识,思考并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辅导、学生全面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工作,切实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领导干部要紧紧围绕教师、服务教师开展工作,老师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开展工作,通过“班级会商制”等机制及时跟踪并探讨学生的心理反应、各种表现及变化,与家长及时沟通,实现共育。且能细化到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成绩的起伏,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解与指导,使学生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与鼓励,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基础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牵涉面很广,破除分数迷思并非一日之功,但每个教育参与者都可以成为改变的起点,而不能把教育异化为零和博弈的残酷竞技场。这需要地方党政、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及家长的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不妨摘下门口的红榜,换上学生的创意作品。希望各类媒体重构教育话语体系,减少对“状元”“学霸”的英雄叙事,更多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故事,家长能够从问“考了多少分”转为问“今天有什么新发现”。以逐步降低弱化全社会的焦虑情绪,给每个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成长空间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