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刘伟:你的教研写作跑偏了吗?
    刘伟:你的教研写作跑偏了吗?
    • 作者:刘伟 更新时间:2025-06-26 07:16:46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420


    多年观察发现,许多基础教育类期刊、课题报告,或者听某些专家讲座,看公众号文章,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满篇“核心素养”“数字化转型”“五育融合”“多元协同”“大单元教学”……乍一看高大上,细一想全是“正确的废话”。许多关于基础教育的研究和论述陷入了“纸上谈兵”的困境,理论堆砌宏大玄妙,语句偏激极端雷人,严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甚至成为形式主义的“学术八股”。

    这种跑偏了的教研写作,像极了某些领导讲话:“既要……又要……还要……”,面面俱到,却唯独不回答:“有无方案、措施与主张?应该怎么干?干不成怎么办?”。这种文风不仅无助于解决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反而会让一线干部教师感到疲惫、茫然与失望。

    一、教研写作的走偏表现

    1.脱离真实场景

    很多研究喜欢用“挖掘资源”“多元协同”等抽象词汇,但基层中小学真正缺的是可落地的措施方案。比如,“开发乡土课程”听起来很美,但农村教师可能连备课时间都被行政任务挤占了,何谈课程开发?

    2.忽视结构性矛盾

    城乡教育差距的核心是资源分配不公(如财政投入、办学条件、编制待遇等),但许多论述避谈制度问题,转而要求教师“自我赋能”或学校“创新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责任转嫁。

    3.形式大于内容

    部分教研文章追求“理论高度”,生硬套用政策文件或学术概念(如“数字化转型”“核心素养”),但对如何解决农村学校老师跨年级上课的现实问题却只字不提。

    4.政策复读机

    很多文章不过是把教育部的文件术语换个说法再写一遍,比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变换成“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其实本质还是一样的。

    5.“课题GDP”驱动

    评职称要课题,学校考核要论文,于是“速成式研究”泛滥成灾,问卷发几张,数据编一编,结论永远是“取得了显著成效”。至于是否真有用?谁在乎?有谁关心?

    6.结论偏激雷人

    大概是出于“轰动效应”或吸引眼球的考虑,有些论文或观点提出偏激、极端、雷人的结论或预言,比如,“电子设备会毁灭下一代”、“快乐教育=放任不管”、“AI教师取代人类”、“考试是万恶之源”等,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架势。

    7.学术黑话

    在写作者看来,似乎不用几个“具身认知”“元认知策略”“学习共同体”,就显得不够专业、不够高大上。可一线教师看了只会挠头:“这跟我班里超班额的学生有啥关系?”

    二、教研写作的“几宗罪”

    1.迎合与跟风

    基础教育系统多年来形成的浮躁、迎合生态风气也深深影响到教研写作,面对各级教研部门与领导的宏观引领,人们热衷于写宏观大题材,写项目化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教育技术应用…。这段时间,人工智能(Ai)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成为热点,此类文章可谓铺天盖地、连篇累牍。这些宏观内容究竟有多大意义?能否落地实施?能提供什么价值、主张与方案?连作者心里都没底,Ai应用,有的作者本身就不专业不懂行,不会操作应用,而只顾跟风迎合写作文。

    2.把问题复杂化

    明明是个“学生上课走神”的小事,非要上升到“基于PBL的课堂注意力唤醒策略研究”,最后解决方案居然是“建议加强家校共育”,实际等于啥也没说。

    3.把常识包装成创新

    “让学生多读书”本是常识,但某些研究非要冠以“全域阅读素养提升工程”,再列个12345的推进步骤,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4.回避真问题,制造假繁荣

    乡村学校留不住老师,核心原因是工资低、条件差,有的地方甚至取消了乡镇补贴。但有些论文却大谈“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路径”,建议“加强师德培训”,难道老师跑路是因为师德不够?

    5.轻视实际问题小问题

    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小问题反而没人研究,常规教育教学中微观的环节与细节却无人问津。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热衷于宏观大题材的研究,轻视不屑实际问题小问题;二是作者不在中小学一线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实际问题小问题;三是涉及实际问题小问题的文章不受编辑们的重视。

    实际上,教育从来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精雕细琢的守护。恰恰对这些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微观的环节与细节的重视与调整,才促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与创新。这类微观问题小问题(如应重视背诵和记忆教学、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的文章写成后,反而不受重视甚至不受编辑们的待见,编辑们可能也认为这些微观题材的文章不够宏大、惹眼,不足以影响人们的思维,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之多多少少的跟风心理,所以微观题材文章很难得到推送与刊发。

    三、教研写作的建议主张

    我们认为,与其写“正确的废话”,不如少点宏大叙事,多关注实际问题小问题,多关注具体的人和事,给中小学一线干部教师提供可鉴可用的建议、主张与方案。

    1.回归常识

    教育哪有那么多“颠覆性创新”!大多数时候,扎实做好基本功就够了:老师能安心备课,不用天天填表格;学生能吃上热午饭,而不是米饭配咸菜;乡村学校有稳定的师资,而不是年年换代课老师……这些具体事项,比多少个“国家级课题”都有价值。

    2.研究真实问题

    应该直面以下几个真实具体关键点做教研:中小学书记校长是推荐选拔还是主官任命?如何规避、解决家校矛盾?谁来保证老师的安全?基础教育系统的公平公正如何倡树?怎样引领、培养、激励教师?为什么特岗教师留不住?乡村教师的工资、住房、子女教育问题解决了吗?技术能否替代制度?强调“互联网+教育”前,先回答:当地有稳定的网络吗?学生家里有智能设备吗?教师会用吗?还是又变成“领导视察时的摆设”?更多务实的建议:少点“挖掘”,多点行动。把教师还给学生:减少非教学负担,让老师们有时间教书,而不是填表、迎检、搞材料。按需分配资源:给农村小学配个稳定的体育老师,比“建设智慧校园”更紧迫。教育公平、教育生态、教育(学校)信誉不是靠几篇论文或几个“工程”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系统的制度变革与真抓实干。

    3.要说人话

    好的教育研究,本该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比如:某乡村教师发现学生作文干巴巴,不鲜活,于是带学生去田里种菜,再让他们写观察日记,这叫真研究。某县城中学物理老师自制教具,用塑料瓶和吸管讲明白大气压强,这叫真创新。  

    可现在的许多教研文章,更像是“从文件里扒出来的”:问题靠想象(比如“核心素养落地难”),方法靠搬运(比如“借鉴芬兰经验”),结论靠包装(比如“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新模式”)。玄妙、离奇语句比比皆是。

    4.关注细枝末梢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教育工作,需要脚踏实地、点点滴滴、精雕细琢,关注细节,从细微之处做起。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注意到了,调整到了,每天有一点点改变,就会成就老师的成功、学生的进步,就会改善教育生态。因此,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环节、细节,如与学生教育引导、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技术应用、家校共育等相关的细节角度,研究具体调整改进措施,意义与价值更大,易受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欢迎、接受与借鉴。比如: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组织引领学生?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与积极性?如何创造条件促进特长学生进步?怎样与家长沟通协调实现共育?如何重视与加强学校与村居、派出所的联系?等等。这些微观细节的优化,往往比宏大理念更能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营与课堂教学质量。

    所有这些跑偏的教研写作的种种表现,都应该引起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调整。不然,一直这样浮躁、迎合下去,教育工作者难有成长与进步,教育教学质量难有保证与提升,媒体知名度影响力难有扩大与个性特征的呈现。

    教研写作本该是为了改进实践,而不是生产一堆“课题GDP”。衷心希望基础教育工作者戒躁而踏实,少迎合多务实;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少造新词,多干实事,由跑偏的教研写作逐步转到实际问题、小问题的研究上来,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方案、办法与举措,并付诸落地实践,边做边研究而日臻完善。因为,教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