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卜献华散文二篇
    卜献华散文二篇
    • 作者:卜献华 更新时间:2012-10-07 02:11:33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558
        
     
     
            这里是古沟民族学校。
            走进这座园林式的校园,迎面就是三棵粗壮,大约有三个人才能拥抱过来的橡树。我们来到的时候正是秋天,属于它生长的季节,它便更加枝繁叶茂,绿意葱茏,成为学校里一道突出的风景。每棵橡树干上都悬挂着一个白色小字牌,上写中文学名:橡树,别名:沼泽橡树等字样。在植树年代一栏有1956,算一算它们的树龄已经56岁了。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结着橡子的橡树,不由就看得发了呆。最早我知道橡树是在舒婷的诗里《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今天看到真实的橡树,震动的时刻里,觉得它似乎不是树,更像是一首正在唱着的歌,是大地的歌唱,也是天空的歌唱、阳光、微风、碧草、甚至是空际的白云,校园里的孩子,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它之中。陪同我们一起来的区教委负责人,也是我的文友徐佩喜,对着三棵分别取名为“迎客橡”、“陪客橡”、和“送客橡”的橡树,沉吟一会儿,突然说:是不是把“送客橡”改为“留客橡”呢,大家听了一致赞同,这样人情味似乎更加浓了。
            我们拿到一本古沟民族中学校园文化读本《橡阴》,打开,扑着油墨的清香,橡阴寓意着前人栽树后人乘阴之意。这个学校最早是凤台县第三中学,1956年春天兴建,划归淮南市管辖,因为古沟居住的大部分是回民,几经易名,后改为淮南市古沟民族中学。我们来时正是星期天,学生们不在学校,校园里显得很安静,只有风吹橡树叶发出沙沙响声,双脚踏在软绒绒的草丛上,忽然心底就涌出对大自然的向往,说大自然的歌声是天籁,我觉得那是校园里小草在歌唱,花朵在歌唱,甚至是一块鹅卵石、一滴喷泉、一个学子在歌唱。抬头看看古沟的秋天,多得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的要透到天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绿叶就呈现出最浓的颜色,让人知道这世界上浓丽的极致是墨绿,当橡树的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生命,人不免要恍惚的,恍惚中,就觉得那橡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是谁把阳光制作成如此好看的形状?整个校园就成了橡树的背景,奇异优美地烘托着自己的晶化品,使它们幻闪人间难以见到的明亮。我长时间地昂着头,想细细地分辨,辨认橡树里藏着的蓝天、白云、还有那小而坚硬的橡子,而不想简捷地直取“天籁”这个词,这些存在是橡树的秘密,是粒粒橡子的秘密,那么就是美的秘密。
            同来的友人和我不停地弯腰捡拾地上的橡子,这褐色坚实的小果实,一端毛茸茸的,另一端光溜溜,好看,像粒粒珠子,捧在手心它在看着我,以无声之言和我交谈,说自己的父辈与这所学校同龄,56个春夏秋冬,无数莘莘学子从身边走过,他们长大成才,说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宁静,在我的抚摸和凝视中,我明白自己来到了一个只有爱、奉献和真理的地方,来到一个曾经画出无数条彩虹,放飞无数个希望的地方。美丽的橡树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也是树叶最繁茂的树种,现在秋天来了,橡子点在橡树文采风流的叶间,所有的爱就这样漫天而来,静谧凝结,凝成这样一捧盈硕结实、可摸可触的果实。
            我由此知道了,果实是怎样演绎成音乐和星光,传递知识和希望的。
            在这座充满爱的花园里,在橡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着“淮南市古沟民族中学简介”,介绍了从这里走出的许多教授姓名,二百多位县级干部,五百多位科级领导,千余人成为企业家……他们求索蓬勃的朝气透过闪亮的大理石,火焰一样在时空中传递,这是永恒的穿透,永恒的温暖和光照。当秋风微拂,树枝摇曳,谁听见阳光、草木、泉水这些事物轻盈地转化成意象,以审美的方式凝聚成饱满玲珑的主题,那是喜悦和善的思绪,那是文字的痕迹。
            而橡树在这些思绪和痕迹中,从容呼吸着,就像一篇文章在写作着,一幅画在描绘着,一声祝福在传响、流布着。
            古沟橡树,在这56个春秋里,我不知道你经历了多少次的脱胎换骨,才使自己退去青涩,结出一树的阳光,升华成为知识。因为站立之所,因为我的凝视,橡树,成为了一棵知识之树!
     
     
     
     
    悬浮着的田园
     
     
     
            去淮南潘集那天,正赶上一年之中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分,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真应验了“风和日丽,秋高气爽”那句美好宜人的描述。
    上午开完会,下午就驱车到泥河生态园参观,车辆在一条很宽的路面上行驶,两旁是大片大片的水域,很远看到马路上方有条幅,赫然写着“泥河镇后湖生态园欢迎您”字样,两旁每隔不远就有矗立的广告牌。当地朋友说:这里是采煤塌陷区,无际的湖泊是过去大片的良田塌陷形成的,政府通过生态治理,技术集成,已形成水上、水下立体种植、养殖,联合生态公园。目前作为一种“后湖模式”正在向全国推广。汽车在一片空阔的地方停下来,一块巨大黄色立起的石头上写着:后湖生态园,眼前的一切都还没有历史,到处裸露着鲜嫩的茬口,它们刚刚从亿万年封存的土地跌落进湖底,又被强行站起来,成为我们脚下瘫软的荒芜。
            踏上这块土地的瞬间,我有种感觉似乎不是到达,而是舍弃或丢弃,在此之前,这里的一切忽然成为昨天或者遥远。路边有一些地摊叫卖着小饰品和纪念品,一对夫妻在卖麻辣串小车旁忙碌着,水果筐前围满了半大的孩子,他们不停地跑来跑去,俨然一个缩小的集市,我一直在琢磨这里的以前是个什么样子,那些塌陷下去成为一汪汪湖水的地方,过去是农田,村舍?那些祖辈住在这里的村民如今早已经搬走了,但是他们把家园留在了这里,把田园留在了这里,因为心一直留在了这里。那一瞬间,时光在我面前或左右,或前后一下子分离开来。
            周围是无际的水域,大片的藕荷铺满了整个水面。所以当我来到这里,一下子看到那么多的碧叶连天,就忍不住和大家一起下了车,水边有一块竖起的木牌,写着:水生蔬菜区,该区主要种植莲藕,以紫藕、白藕为主。再往下,是一条用木块架在水面上弯曲的小桥,九曲十八弯,慢悠悠地向着湖心延伸,我是走在最后的一个,在水湄边看到那条木径,那么朴素,那么美,望着它我一时竟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
            走上去,我就像走进了另一种岁月。我用一块块木头的朴实延伸了眼前和以往,虽然我还能听到身后乡亲们的话语,但我感到越来越遥远,渐渐地远在我生命的盲区里。我小心翼翼地往里走,木桥悠然,弯曲没有规则,两旁茂密的荷叶让它变得更瘦更隐秘。有的地方没入水中,很不平坦,我守住自己,顾及着脚下,却不停下步子。
    脚步越走越远,水面很静,荷也很静,谁也不清楚田田的荷叶下莲藕在淤泥里的长势,一湖不动声色的绿,像一则谜语,从谜面猜不出结果,这些很快让我安静下来。我想此时我是忘记一切的,对于我们在几千年农业文明中形成的视觉、情感、意识,我们走在有水、有植物的地方一定是安详的,也是视力最好、心情最诗意的时候,因此我能看到并看清水里的水草、叶上的水珠、以及残荷垂下的情绪。
            此时,已近中秋,荷花已谢,偶有几盏亮在其间,像俏皮的女儿,妩媚生动,大家争着以花为背景拍着照片。一直生活在淮北大平原腹地,记忆中关于水乡、莲藕方面的知识很少,追溯到诗歌《汉乐府》里有首著名的民歌叫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可见莲是江南一道独特的风景,采莲是江南夏日一种常见的劳动或者游戏。而在江北的后湖,时至秋分,早已是过了采莲季节了,这个时候荷叶已有枯黄的迹象,全然没有夏日的鲜活与生气,让敏感的人见了顿生世事沧桑之感。莲藕真正成熟是在寒露过后,现在只能静等水下的果实变白变胖,荷叶们似乎有了明确的走向,它们不是为谁展示,也不等待谁的欣赏和赞美,而是以一种最自然的形态,甚至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这种趋势。叶子渐残,就像一个世事中成熟的中年人,内容愈加厚重起来,外在也转为朴实了。
            偶有鱼儿跳跃,但看不到鱼只听到水声。是我们的脚步惊动了它们,所以完全可以把这美妙的声音当作荷叶的鼓掌,荷花的笑声。这样的声音可以告诉我湖水的另一种深度。我在浓密的荷叶间走着、沉浮着,就像在水里沉浮,就像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株荷。我想,如果此时站在远处看我自己,我作为一个闯入者的身份就会昭然若揭,是的,我也是一个粗暴的入侵者,带着很多与这个后湖的宁静不和谐的东西闯入,但我愿意就此沉入,沉入这宁静,融入这其中,成为宁静的一部分。这个生态园诞生在原来的泥河镇,在地球同一个经纬上,世事变迁,转眼间让它们从陆地变成水域,而且变得那么彻底,那么的分明,从此就像两个世界……
            就要离开这里了,我的心在隐痛,这隐痛来自哪里?我再次陷入也许是循环往复的、被别人嘲笑的土地**的坚守、和田园牧歌的“虚伪赞美”里。虽然我被眼下蓬勃新生的生态园包围着,仍有一种失乐园的感觉,失去踏实而饱满的感觉。那些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是不是已经调整好自己,学会了适者生存?面对他们,我真的感到自己不如他们快乐沉实,他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伤口上却如此淡定,努力愈合,并没有疼得麻木、失去知觉。相反他们生活的圆心和原点都是那么具体,为此所做的一切也都是那么具体生动,因此,他们痛苦和快乐也都是那么真实具体。我也并不拥有比他们优越的生活、以及生活态度,尤其没有他们对生活的自信、以及从生活里汲取快乐的能力。无论我看到眼前是一个多么美的生态园,相信在他们的眼里和在我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今天的大地就像一本翻动的书,是不是越翻越生动,越翻越美呢?我常常觉得,在所谓现代文明的参照和映衬下,人生的撤退会有多么大的积极?
            轻轻地关上车门,从车窗再一次回望水上人工种植的沃沃藕荷,我的心跟着悬浮着的荷叶一起颤抖。我们的田园啊!我们的田园啊!但愿每一棵植物都可以找到落脚的地方、生存的地方,毫无顾忌地汲取营养。日不私照,无论水里还是地里。
     
     
     
    作者简介:卜献华,女,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协会理事,出版多部作品。
        址:安徽省灵璧县行管局  234200
        机:13905674600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