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贾庆斌:西望昌平山
    贾庆斌:西望昌平山
    • 作者:贾庆斌 更新时间:2024-03-25 10:42:21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649


    《史记•孔子世家》开篇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陬邑,即邾国(战国中期改邹国,秦改驺县,唐初改邹县)故地。《左传》记载:“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鲁伐邾,取訾娄。”此地归鲁后,封孔子父叔梁纥为食邑,称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生,地已归鲁,故称孔子为鲁人。昌平山,位于孔子诞生地尼山之南。此山由九座山头组成,东西绵延十华里,山巅平缓,中部陡峭凸凹 ,悬岩林立,气势恢宏。孔子的家乡陬邑之地尼山一带有沂水(亦称雩河)、智源溪等五条河川流经。五川汇聚于尼山之麓,汤汤之水又一路向西北奔流。当年,孔子登临川上眺望河水淙淙流淌之盛景,油然生发感叹哲语,《论语》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上世纪五十年代,邹县田黄人民公社调动千军万马,截五川之水于昌平山之东修筑规模浩大的水库一座,名尼山水库。后六十年代经邹县、曲阜两县官方交涉,分两次将水库及库区尼山、夫子洞、鲁源、长座、颜母庄、张马等23村从田黄人民公社划出,单独成立尼山人民公社,归属于曲阜县管辖。尼山水库,为孔子诞生圣地平添了一大胜景。泱泱库水映衬,昌平山更显其雄伟壮观。

    2014年,我在田黄镇编写《田黄镇志》之时,去颜母山一带采集资料,偶闻田黄人说,当夕阳滑落昌平山之时,霞光西照,山体酷像孔子仰卧睡姿,甚为壮美。我们兴冲冲赶往尼山水库东岸,用相机拍下了昌平山这一壮美奇观。昌平山的清晰轮廓像极了孔子伟岸的身姿,仰天沉睡,其头颅和胸部更是惟妙惟肖。在编纂《田黄镇志》时,我为这幅图片题名为“沉睡中的孔子——西望昌平山”。

    ——这纯属地球造山运动的人体造型杰作,我惊叹大自然艺术创作的鬼斧神工和绝妙巧合。孔子生于昌平乡,卒于昌平乡。昌平乡是他的根,昌平山又是他的天然纪念堂!伟哉,昌平山!你承载着至圣孔子伟大的躯体和魂灵,岁岁年年,看日月经天、季节变换,看古老中国之变迁,看芸芸众生之繁衍。高山仰止。凭吊昌平山,瞻仰长眠中的老人家,心中油然而生无限敬仰之情。西望昌平山,仿佛孔子醒来,正款款走下昌平圣坛,一湖碧水起波浪。这时,我的眼前仿佛健步走近一位身材高大、身着黑布罩衣、头盘发髻、浓眉皓目、矍铄飘髯的孔夫子。这使我不禁想起老人家坎坷的一生及其丰功伟绩。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他三十而立,杏坛设学,广收门徒,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成为中国最早不吃皇粮俸禄的“民办教师”,其执教塾堂是中国最早不花国库银两的民办学校。孔子倡导并施行“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旧传统,使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等贫民子弟也能受教于门下;就连出身寒门、耿直粗莽、好勇尚武,曾陵曾暴过孔子的子路也同样设礼以教,请为弟子。孔子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办学目的,践行“因材施教”和“六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一生耕耘,诲人不倦,毕其一生心血教授出“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处在礼崩乐坏、国家混乱的春秋末期。年轻有为的孔子虽是当时最博学之人,但他怀才不遇,仕途颇为不顺。他渴望通过从政来实现其“博施济众”、“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政治抱负。他竭力劝导官吏“德治教化”,但又痛恨当政官吏们的苛酷统治,目睹黑暗现实,子过泰山侧,曾痛心疾首训诫他的弟子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出身贫寒,但他少小立志,“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载他:“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在鲁国,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鲁定公九年,孔子51岁方才做了一个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因治理中都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一年后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但孔子不被大用,终被“三桓”逐出鲁国。于是乎,鲁定公十一年(前497年),年已54岁的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故土。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于是沂水清波濯吾缨,浩歌一曲伊人行。在众弟子的跟从下,疲马凋车,风尘仆仆,孔子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游说生涯……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辗转卫国,受弟子冉有书信之邀,登程还乡,季康子以币迎之,年已68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故都。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时鲁哀公季康子辅政,一不采纳孔子的政见,二不委任孔子以要职,而是尊之为“国老”,封爵厚禄,冠冕堂皇地将孔子束之高阁。孔子仍不被重用。于是,古稀之年的孔子,在教坛授业的同时,潜心致力于古文献的整理、编纂工作,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诸种文献整理完毕,孔子似乎觉得心力衰竭,成天精神恍惚,夜不能寐,从前由于对周礼的执迷和对现实的无奈,常常夜梦周公,神交古人。一天夜里,他忽然梦见自己坐在殡丧的位置上,醒来预感自己大限已到,将不久于人世。次日子贡来见,孔子正拄着手杖踱步于门口,说:“赐,汝来何其晚也?”然后哀叹一声,对其悲歌:“太(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歌罢潸然泪下。7天后,孔子卒,终年73岁,时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己丑日。孔子死后,葬于鲁国故城以北泗水之滨。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一生与弟子们的言行进行记录整理,集中编纂成一部《论语》,使孔子的思想学说得以广泛传播……

       跋涉过73年坎坷而辉煌的人生旅途,孔子就这样安祥地睡在了家乡的昌平山上。昌平一觉,已沉睡了2000余年,但他的思想学说却永远地醒在人世间。仰天沉思,任凭岁月磨砺、世人评说,宠辱不惊,坦坦荡荡,镇定自若。你心系国运之兴衰,关注民生之祸福,喟叹一生抱负无施展。为师虽是天下桃李终不悔,却抱憾“礼运大同”无以实现。

    而今,泗河之滨,昌平之巅,孔子回眸应笑慰。历经2000多年风雨沧桑,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国力强大,人民富足,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礼运大同篇”将不再是梦!西望昌平山,我的耳畔,悠然从那山上传来一位老人仰天而诵的朗朗乡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