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徐晖:天地间走来徐姓人
    徐晖:天地间走来徐姓人
    • 作者:徐晖 更新时间:2021-12-27 08:51:23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6514


    徐姓一族从远古旷野中走来,从大禹治水定九州的徐州(城、国)走来,承阳光恩泽,沐雨雪风霜,不屈不挠,栉风沐雨,一路走来。他们每一位都是天地赋予的独一无二的大写的人,都遵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大道规则,以“修身齐家”的担当情怀,自立于苍茫人世间。                                        

    徐窑村徐姓人从哪里来,叩问苍天厚土,时间的长河只留下人间传奇。现有两种说法莫衷一是。一是世传(地名志介绍亦然)为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明朝初期洪武年间移民后裔,一说是殷商六族徐氏后代。关于先祖移民也有三种说辞,一是先移民安徽宿州又迁徙金乡最后定居徐窑;二是先祖移民微山滕州一带又来徐窑定居;三是中间没有过渡,直接移民定居徐窑。殷商六族一说是指徐姓源于嬴氏子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按殷商六族之观点解释徐窑徐姓一族并非是明朝移民后裔,而是殷商遗民徐氏后代,与鲁国孔孟颜曾大姓望族一样是老门旧户,一直繁衍生息在济水之滨、鲁国故地。          

    不论上面哪种说法真实可信,哪种说法有待进一步考察,我们现在能够清楚至少从明朝开始(或更早),徐氏一族就在鱼台炳灵宫附近生活居住。《徐氏族谱~星册卷一鱼腾徐氏族谱》族谱叙略,两次提到徐姓先祖流落到山东鱼台境内初始是住在炳灵宫高台之上,“徐家店者,即今日之炳灵宫是也”、“住炳灵宫,式微式微,无家可归”。叙说者署名为“皇清同治十三年岁次丙戌荷月既望十世孙庠生世济谨识,时年七十有二”,查看老黄历当年是1874年,徐世济先生72岁时写,从他先生出生距离今天已有200年时间,加上他是读书人,又是教书先生,曾在炳灵宫一带举办私塾学校,当年曾专门研究徐氏族谱,亲自撰写叙略,想必进行过一番考证和研究。因此他的此番言语和观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后学者借鉴和采信。

    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朔风凛冽的冬日,弥漫的雾气遮挡了太阳,村庄和田野一片萧瑟冷落,风从盐碱地上掠过,发出呼啸的哨音,掀起白色风浪。此时此刻有十几人组成的徐姓一族正推着车挑着担扶老携幼向炳灵宫方向走来,他们衣衫单薄但还整洁,脸庞消瘦却还坚毅。当他们远远看到高高耸立的台子和“炳灵宫仪门”的石牌坊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他们是随意流走遇见炳灵宫还是事先有所耳闻,慕名前来投奔炳灵宫已无从考察。炳灵宫先是在平地上筑起一个大土台子,台子分两部分,南边一方高三米左右,占三分之一面积,北边一方高五米左右,占三分之二面积。用木夯把土壤打实在,然后在台子上建造宫殿。以台子南北中心为轴线,拾级而上,从南向北三级登高,第一级是平地,南向土路直通门前;第二级上来是石牌访和小广场,牌坊上写着“炳灵义门”鸟虫篆书,广场开阔平坦;第三级是宫殿,包括南墙长廊和拱形门洞,进入院落,正中间靠北边是主体建筑~大殿,高挑五间连排,四根木柱子站立在石基上,东西排成一行,像列队的士兵。歇山式屋顶,青砖砌墙,上覆黑色小瓦,显得超逸高雅、玄妙神奇。诺大的殿堂内只在正中间塑一尊神像,威雄高大,英俊潇洒,表情庄严凝重,眼睛睁得很大,好象直盯着进殿的人,让人有些惧怕,嘴角上挑,似笑非笑,令人捉摸不透。东西廊房相对称,配祀十八罗汉和七十二地煞,其造像亦为彩塑,只是显得小巧精致。身体基本相同,只是面部表情夸张,俊丑不一。这群人好奇地看了个遍,孩子们更是欢喜地像喜鹊鸟儿一样叫个不停。            

    族长略识文字,看到院内有三块青石碑站立,上书炳灵公事迹和敕封名称,有一块碑石上方还有“御制”字样,他心里明白这是到了那里,忙招呼大家在大殿门外向泰山三郎威雄大将军炳灵公太子行三鞠躬礼  。

    徐姓一族在古庙台炳灵宫暂时住了下来,殿堂高大,院落整齐,十几个人又属于四家分支,倒也不觉拥挤。他们支锅盘灶开始了新的生活。白天,女人们在宫院里洗洗补补,提水做饭,孩子们尽情玩耍嬉戏,族长带领八九位男丁围着高台四处转悠查看,寻找生活生产门路。夜晚,长庚星闪烁,人们在大殿门前垒起一个土台,把带来的土陶碗放在上面,点亮灯芯,油灯火苗欢快地跳跃起来,还不时发出吱的焦油声响。人们在院内灯前拉呱聊天,畅想未来,殿堂里的炳灵公君泥塑像也嘴角上翘,满心欢喜地看着来到他身边的人们,少了许多寂寞。至此,神圣殿堂充满欢声笑语,人神共室,倒也和谐融洽,炊烟袅袅升腾,静谧殿堂有了人间烟火气息。                      

    族长五十多岁年纪,国字形脸,额头宽厚,头发灰黑并不茂密,两只硕大的耳朵垂摆着,下额留着山羊胡子,时不时用右手捋上一捋,很有风度和精气神。这几天族长在不停地考察考虑族人如何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他经常盯着祖先传授下来的的制作土陶器的几样不起眼的工具看了又看,心里想着如何实践祖先口传身教的“以艺为业”的教诲。昼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天夜里他依稀听到泰山神炳灵公君正给他讲解四大神兽的故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代表四个方位,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而玄武为北方之神,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说法。族长询问在何方建村居住和立窑吉祥,炳灵公神说,此乃风水宝地,东南西北四方都适合建村庄房舍、建窑立业。方圆纵横十几里都是风水宝地,地灵而人杰,炳灵公君还抬起宽厚的右手来,用食指向身后指了指,神秘地笑了笑。族长醒来,知道是做了个梦。他想到炳灵公君坐北面南,向身后所指,莫非是让我们在北边建村立业,他起身来到院里,仰望星空,正看到北斗七星在天空闪烁,那里天空的北方,突然他还有看到那颗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也以长庚星之名稀奇地出现在了北方空中,他又想到五行中北方为上,属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语),水的特性为润“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润下,是指水有滋润下行的特征。于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在族长心头生成,那就是在炳灵宫北面建村安家、立土陶艺大窑。

    天刚蒙蒙亮,金星已移到东方天空,完成了长庚星到启明星的华丽转换。族长就大声吆喝叫醒了大家,四个家庭八九位男丁和老人妇孺都起了床,或蹲或站在大殿堂前油灯桌前,有揉着眼睛的,有打着哈欠的,有提着腰带的,表情不一,动作凌乱,很像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散兵游勇和村野俗夫,大家都没有像往常相聚那样说笑逗喊,都是默不作声,一脸严肃。大家知道这是迁住到炳灵宫半月以来第一次集合在一齐,族长肯定有重要事情要宣布。今天族长格外兴奋,眼睛里闪着明亮的光,山羊胡子不停地抖动,他仍然习惯性时不时捋一下稀不愣登的胡子。见族长来了,大家都围拢过来,族长声音提高了八度,干净利索地讲了一通话,说得大家都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听完都赶紧回家做饭吃饭,准备饭后大干一场。族长已经成竹在胸,谋划好了一套创业谋生方案。饭后男女老幼集体出动,推着车提着水,扛着铁掀撅头,背着竹筐簸箕,浩浩荡荡向北挺进。

    他们的创业计划有三项,一是在离炳灵宫一千米的地方筑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高台,高台东侧修建一座圆形大窑,准备操起祖传的土陶艺大业,“以艺为业”,振徐家技能威风,在高台上搭建起七八间土草房,作为土陶生产作坊和存放生熟陶艺器具场所;二是在高台前靠近东西官道的土路北侧,搭建九间土草房,三间用来开旅店,给过往客商各界人士提供住宿之便,三间开一个土陶、食品店,出售罐子盆和面食食品,又作为食堂,相当于现在的供销社和饭店,另外三间用来编织席子,当地地势低洼,田间沟边多有野生芦苇,可以用来编织各种用品,可以自用,也可以在店里出售;三是在高台西边垫高宅基盖4家住房,每家垒个土墙围成院落,好从炳灵宫里搬出来住。还有在村中取土的坑塘边砌一眼井,几米深,砖砌井壁墙,以备生活用水洁净之需。说干就干,边干边开张,边干边搬家,出了多少汗流了多少泪不一一诉说描述,只是族长和大家人累瘦了,手上的老茧更厚了,人们的身体更强壮了。寒来暑往几度秋,人间正道是奋斗。三年时间一个崭新的村庄拔地而起。新窑落成那天,族长带领大家精心制作了六支火把,每支火把用两米长的木棒挑着,上面三分之一捆绑上芦苇杂草,用细绳精心扎紧,先扛到炳灵宫大殿前,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在族长带领下,大家集体庄重地向泰山三郎威雄大将军炳灵太子三鞠躬,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神灵保佑。然后用灯芯火苗点燃火把,出后门一路向北。六支熊熊燃烧大火把映红了半边天和人们的脸颊,全村二十多人能参加者悉数参加,他们一路疾行,边走边喊“升窑喽,点火喽”,声音响彻环宇,蔚为壮观。火把点燃了陶土大窑中早已准备好的满窑柴草,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庞,也把刚建好的土㺽大窑烧得铮亮,烟火直冲云霄,方圆十几里都能看到,知道那是徐家窑开窑了。

    从此徐姓人在此安居乐业,亦农亦艺(陶艺)亦商,把有坡(家)有业的创业宏伟蓝图变成了美好的现实,日子红红火火地过了起来。由于从事土陶器生产,产销结合,过往客人能宿能吃并经营土陶器和面食物什,人流量逐渐增多,成了网红打卡地,不久“徐家店”的名声就远近闻名,成了地理标识之地。由于徐家店店靠谷亭到董家店的官路,生意兴隆,原来称呼的“炳灵宫”也改称为“徐家店”。话说经营徐家店的女老板是从董家店娶来的巧媳妇,名叫邵莺莺,十几岁时曾跟经商的父亲在东京汴梁混过几年,见过世面,她承包经营,很有技巧和心计,她打出彩色布条幌子,上书“这一村”和“这一店”,广泛招招揽生意,招来村里心灵手巧的妇女做面食,培训做些花里胡哨的洋玩艺,让人看了不想买也买上一筐。店里有两样东西受到人们欢迎,一是罐子盆缸等器皿,由于是前店后窑,物美价廉,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过往行人都要买上几件,因而有“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之说。

    这有一个典故,据说当年有个曹州姓丛的生意人推着木头独轮车十天半月都要经过这里一趟,他的车子一走起来就“吱钮吱钮”叫,人称丛吱纽。这一次他一连吃了5个馍馍,喝了三碗面子水(免费解放汤),推车走到陈堂又急急折回来,满头大汗,说“光想着赶路回家看老婆,忘了买个洗脸盆了,媳妇漂亮,那真是南阳湖上飘锅錇~盖湖啦。媳妇讲究,每天要用井水洗脸,非要让买个洗脸盆。真是过了这个村,没有徐家店啊,省银子不说,俺曹州买不着这么好的罐子盆”,还絮絮叨叨的说多走了路,又饿了,又再买上两个馍馍吃了。据说回曹州一谝说,曹州把干粮也都叫成了馍馍。徐家店用五谷杂粮,麻、黍、稷、麦、菽制作的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面食,我们现在称“馒头”,当地俗称“馍馍”,做工讲究,用面头(和面时留一块作为下次和面引子)发酵增大,热气腾腾,各种形状,大小不一,图案逼真,各种动物形象活灵活现,令人垂涎欲滴,拿在手里软乎乎,像棉花团似的,用手一捏却成了面饼子,与期望值相悖,还不抗饿,因而有了这句俗语“炳灵宫(徐家店)的馍馍吃也后悔,不吃也后悔”。邵老板经营有方,赚了个盆满钵满。大窑开窑后,窑窑出彩头更是红红火火、热闹兴旺,土陶制品堆满了房前屋后,特别是徐家店里坐的板凳,端的饭碗,用的洗脸盆无一不是土陶制品,因而窑声大噪,窑名贯耳,人们又都把徐家店称作徐家窑了。

    水有源,树有根,天地间走来徐姓人,山东有个徐家窑,土陶艺品是瑰宝。

                              2021年12月23日夜写于书香名邸小区槐馨居      


    作者介绍:徐晖,微信名“清风徐来”,山东鱼台人,1961年11月出生,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教授,山东省劳动模范,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出版教育专著三部,发表教育和文学作品100多万字。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