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吴云钿:文人的风骨
    吴云钿:文人的风骨
    • 作者:吴云钿 更新时间:2019-05-05 09:48:15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3450

    从公元前501年孔子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开始,打破了多少年来宗室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开创了贫民百姓“学而优则仕”的从政之道。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后,不少文人从殷商时期的谋食忧贫,跃升到谋道又谋食的高层次水平。他们从政后的地位,大的为王者之师、宰相上卿,小的也能任大夫教士和下层官僚,为历代的文人开辟了一条晋升之路。孔子的求仕从政,绝不意味着降低人格,委曲求全,而是始终保持着文人的原则和独立,没有丝毫的苟且和迁就。道在自己手中,文人是修道和弘道,君主是就道和行道。这是春秋时期君师分离后,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基本分工。

    道相同则求仕从政,道不同则修道讲学,归隐山林。这是历代知识分子两条基本的生活道路,也是文人的风骨。

    近日读到一则典故,对古代文人的风骨有了另一种认识,讲的是西汉初年的儒生叔孙通,他是秦二世胡亥的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后,胡亥召博士生商量对策,不少儒生认为这是叛乱,希望朝廷派兵镇压,胡亥忌讳反叛之说,把持反叛观点的儒生交执法官问罪。叔孙通见风使舵,迎合胡亥说:“太平盛世,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余下,人人奉职,四方辐辏,那敢有反叛之人”!讨得胡亥非常高兴。由于阿谀奉承,他顺利离开胡亥,逃到山东枣庄,追随楚国项梁,项梁死后,又跟从楚怀王。刘邦攻入彭城,又投降刘邦,并根据刘邦的爱好,改变自己主张。

    叔孙通为儒生从政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跟随刘邦时,刚开始穿着儒生的衣服做事,刘邦非常厌恶。他马上改穿了楚人的短衣,转变了刘邦的态度。统一天下后,诸侯们在定陶尊刘邦为皇帝,让叔孙通拟定朝廷礼仪。议事殿上,大臣们不守规矩,喝酒争功,剑砍柱子,乱发酒疯,刘邦非常忧虑,叔孙通摸透了刘邦的心思,劝说道:“我愿意征集鲁国的书生和我的弟子一起,草拟朝廷礼仪并予实施。刘邦同意叔孙通的意见。叔孙通组织了一百多个儒生充当大臣,在野外演练。一个多月后长乐宫建成,他按照演习的程序施行朝礼,博得满朝大臣的赞赏。刘邦高兴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做皇帝尊贵啊”!叔孙通官拜奉常,后又晋升为太子太傅,还把一百多名弟子封成大小不同的官员。儒生在西汉朝廷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后人对叔孙通褒贬不一。司马迁认为“大直若屈,道固委蛇”。叔孙通应为汉家儒宗,把他与陆贾和贾谊摆在同样的位置。明人李贽在“大臣总论”中,把大臣分为五等。叔孙通被排在第一等的“周时大臣”。

    也有人认为叔孙通是小人。说“叔孙通事十个君子,以面谀得亲贵”。宋代的司马光就持这种观点。清朝的洪亮,还把叔孙通与指鹿为马的赵高相提并论,认为他“以面谀换取权贵,以人格沦落博取官运”,是名教中的罪人。

    如果叔孙通的乡愿精神丧失了文人的风骨,那陈平和周勃迎合吕后对亲属的封王,却是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智慧。

    吕雉执政后,想立娘家的吕氏亲属为王,询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祖在世时,曾杀白马为盟,不是刘氏立王者,天下人共击之。您封吕家亲属为王,不符合高祖盟约,我不同意!”吕后不高兴,询问左丞相陈平和绛候周勃,他俩说:“高祖平定天下后,让子弟们称王是高祖时期的事。现在是太后执政,让各位吕氏称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同意了吕后的意见。

    散朝后,王陵气愤地说:“当初和高祖歃血为盟时,你们难道不在吗?高祖去世,太后女主让吕氏称王,你们纵容她的欲望,阿谀奉迎,违背盟约,有什么脸面去见地下的高祖”?

    陈平、周勃没有生气,冷静的对王陵说:“象今天这样当面指责吕后,在朝廷上争谏,我们俩不如你;但是为了保全社稷,安定刘家后代,你不如我们俩!”

    吕后去世,陈平周勃联手杀了掌权的吕家亲属,把皇位交给了代王刘恒,即汉文帝,迎来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韬光养晦为大局失去风骨是一种智慧,面对权威直面而谏做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人却是另一种风骨。这一点北宋名臣范仲淹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范仲淹由兵部侍郎晏殊推荐当上秘阁校理。天圣七年冬至,仁宗养母刘娥皇太后六十大寿,仁宗皇帝率领文武官员在朝堂跪拜祝寿。范仲淹当即陈言:“皇上内宫侍奉母亲,行家人之礼无可非议。朝堂之上携百官跪拜太后违反朝制,不能为后世效法!”他又进一步指出:“皇太后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大兴土木,破坏百姓产业,应该立即停止!”他还提出,刘太后宠幸身边近臣,提拔官员不经吏部,宫内直接发诏书任命,这不是太平时期使用官员的政策。他又上书:“皇上已经十八岁了,太后早就应该撤帘还政!”

    晏殊听了十分震恐,急忙将他召到府上,严加训斥:“你这样轻率邀名,我这个推荐人也会被你连累!”

    范仲淹正色抗言道:“仲淹蒙您推荐,常常担心自己才德不称,给知己者蒙羞。但万万没有想到,今天反而会因忠直而受到您的责备”。晏殊无以言对。

    回到家里,范仲淹又寄了一封长信给晏殊,信中说:“非常感激您的举荐之恩,我将永志不忘,终身回报。今天朝堂之上的上书没有错!我是从大宋江山和赵家天下的安危考虑的,没有顾及个人的官位和得失。万万没有想到,您作为朝廷重臣却把自己的官位看的如此之重,我为您感到惋惜”。

    晏殊读罢来信,深感惭愧,亲自登门道歉,还称范仲淹为老弟。

    不久以后,范仲淹被调往河中府做通判,随后又转任陈州。进言没有采纳,但朝野上下无不钦佩他的忠诚和勇气。

    后人在他的墓碑上见到了这样的评价:“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动于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这就是文人的真正风骨。




  • 上一篇鲍浩然:洋葱
  • 下一篇阳春:桃花渡
  •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