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陈雪:初识王阳明(之二)
    陈雪:初识王阳明(之二)
    • 作者:陈雪 更新时间:2016-08-04 09:26:56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99

     

      王阳明被称之为“千古第一奇人”, 自然不乏他的奇特之处。

      1483年,王阳明跟着状元的父亲王华在京城私塾上学,有一天他突然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他的老师吃了一惊,这个学生小小年纪怎么会提出这么一个大问题。老师思索良久才答道:“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却不同意这个答案,他认为是:读书做圣贤!

      何为第一等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抑或是人生的祟高理想。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年幼的王阳明确实与众不同。按说他的父亲王华是读书做了大官的榜样,他如今能在京城读书正是在享受父辈做官带来的优越和尊贵,但他的志向却不是做官,而是做学问做圣贤。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落榜的考生看到红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有的闷闷不乐,有的痛哭流涕,即使是心理素质较好的人,虽没失声痛哭,大都沉默不语,郁郁寡欢。而王阳明却无动于衷一如往常。大家都以为他已是伤心过度,心灵麻木了,于是纷纷跑来安慰他。他却这样对来人说:“你们都为落第为耻,我却为落第动心为耻。” “落第动心为耻”?想想也是,俗话说读真书考假戏,时也、运也、命也!中举落第的人固然可惜但并不可悲,更无可耻之说,倒是那种沉溺于落第悲痛之中无法解脱的人,大过于看出名节而羞于见人难以自拨了。

      1528年阳历十一月,王阳明在平定广西动乱之后的回京途中病倒了,十八日夜晚,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了什么无人知晓,梦醒后,他问弟子:“今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今江西大余青龙镇赤江村),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笑说:“恐怕来不及了。”弟子还没弄清这句莫名奇妙的话指的是什么,他已经对自己的寿限有了某种预感。他赶忙让人帮他擦洗了脸面,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身,一直坐到第二天凌晨。此时,天色微明,晨风轻拂,他又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一到王阳明即对弟子说:“我要走了。”周积声泪俱下,忙问恩师有何遗嘱,王阳明只是微微一笑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罢两眼一闭坐立而终。

      王阳明是个读书人,他的人生志向就是做圣贤做学问。“阳明心学”是他毕生研究的一个哲学课题。但事与愿违,“阳明心学”在他生前并没有火起来,甚至被人斥之为异端邪说,而无师自通的军事谋略却在一次次剿匪平乱的行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引人探究的是,王阳明究竟用何妙招打败了一拨拨武功高强的亡命之徒?又如何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把数十年横行于粤、湘、赣、闽边地的匪患平息下去?人们说王阳明善用计谋,那他用的又是什么样的锦囊妙计?后人总结说他的计谋无非两个字,那就是 “造假”。在江西期间,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的公文,把朝廷正规部队进攻围剿的线路、人数等等全写在上面。明明是各县乡临时拼凑起来的差役民丁,拢总只有万把人,却说成是十万人的正规部队,还说在六月二十日围攻南昌城,二十一日发起总攻。而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又“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避免伤亡,强攻是下策,应该围而不攻,待朱宸濠出城时再一举歼灭。除此之外,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俩人弃暗投明主动投降的态度表示赞赏,并许之立功授奖和高官厚禄。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羊子埔与朱宸濠有交往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不久,这些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人对王阳明的这一招很不以为然,不知他葫芦里究竟买的是些什么药,他们提出质疑“这样有用吗?王阳明说:“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先。”回答是肯定的,朱宸濠一定会怀疑。王阳明一笑“这一疑事就成了。”后来的事实证明,王阳明果然用此“造假”计谋取得了这一战役的完全胜利。

      多少人至今闹不明白,王阳明一介书生,身边并无强将雄兵,凭什么可以以少胜多,屡屡取胜?如果说围剿朱宸濠只是一次偶然的侥幸成功,但以后的每一场围剿似乎都手到擒来屡试屡爽,这不得不令人惊叹称奇。当他的弟子请教王阳明用的是什么技巧和谋略时,王阳明自己却说,他的一切军事行动并没有特别的技巧和谋略,若说有,那就是他的学问,养的此心不动。他还点拨弟子,其实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的,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这就有点玄了,我们很难说清 “此心动与不动” 与军事行动的具体关系,这个说法直抵“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王阳明在龙场驿站时曾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也就是常说到的“良知”,而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让“良知”发挥“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这大概是阳明心学在实战中的成功运用。王阳明正是凭借着“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转战南北,驰骋沙场而又战无不胜,创造了战争史上无数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王阳明几封书信,一场火攻,只三十五天平定了宁王之乱;王阳明率文吏孙率与悍匪在人生地疏的深山密林作战,不足半年却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粤赣边地的贼匪流寇,包括死不投降的浰头贼首池仲容。嘉靖六年,56岁的王阳明奉旨前往广西平乱,用的还是他的“阳明心学”一举荡平了广西暴乱。

      据史料记载,受命赴桂临行前,他的弟子钱德和王畿来到他的跟前,听他最后的一次授课,这一年王阳明56岁,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尚无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良知是非善非恶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恶,它在不同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就是历史上所称迹道的“天泉论道”。

      这里所讲的善恶并非单纯道德上的善和恶,而是道教意义中所指的阴阳两端,这种广义上的善恶,包括了聪明和愚蠢,美丽和丑陋,平凡和伟大等等对立的矛盾。王阳明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本来就没有善恶、才愚、凡圣之分,思善行善即为善,怀恶行恶即为恶,只要你当前能做到“知善知恶”并能“从善去恶”那就是圣贤了。

      这个道理不能算是王阳明首创,孔子先生的“人之初,性本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礼记》的中庸思想也是引导教育人们进行自我修练,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境界;而朱熹的“格物致知”也是秉传了这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精髓而创造出“朱熹理学”。由此可见,王阳明不过是彻悟了这一点,而且在道、佛、儒的思想派系中加以总结和归纳,最终形成独具一派的“阳明心学”,成为了一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杰出的军事指挥家。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