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林徽因:书页中一处美的剪影
    林徽因:书页中一处美的剪影
    • 作者:孟庆龙 更新时间:2016-07-06 09:20:18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440

     

      因为喜欢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优美的诗歌,前些年,曾经根据林徽因的个人照片综合画过一幅水墨画《人间四月》,构图以白上衣,黑裙子,置身于诗意四月的桃花边的补景。但是,因为林徽因复杂而诗意唯美的人生经历以及她与三个著名男人之间“惊天动地”般的爱情美谈,也就没能思考成熟,题画诗便难以下笔成行。今夏荷月,根据阅读的记忆在整理相关林徽因的散文随笔,便重又勾起了写作林徽因题画诗的欲念。继而,左思右想,也就有了以下这首写给一代千古才女林徽因的《人间四月——给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岳霖倾情林徽因,哭泣挽联成绝品。/再别康桥诗意美,旅途罹难志摩君。/人生宠爱有思成,娇妻绝世新欢情。/三个男人虽不同,痴爱极品倾国容。/经典诗作润青史,艺术建筑千古名。/中华百年一才女,风姿卓然韵味浓。”以作为以后绘画林徽因的题画诗。

     

      你是爱,是暖,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一诗,作为林徽因的著名经典之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从民国至今,可谓影响了几代人而经久不衰。关于诗的创作意图,评论界也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对此,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而评论界有人认为,该诗句诸多充满意象的词句如“黄昏”、“细雨”等应该是写给纪念徐志摩的,不符合写给出生儿子的用词。

      至于此诗到底是写给纪念徐志摩的,还是写给出生的儿子梁从诫的,我想,在读者的心目中已经无关紧要。喜欢她的男人、女人,文人、学者也不会因为她写的是有情人徐志摩或者儿子梁从诫而心生妒忌,相反,都是合情合理的美,都是诗意的美。足够了!毕竟,近百年来,无论在男人或者女人的心里,林徽因已经是诞生在近现代一位完美的女子标准了。已经是个传奇了,是只能令人仰望的女子了。足够了!毕竟,在诸多人的心里,她早已化为了隔着如许烟波的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了书页中的一个剪影了。足够了!她的人生,她的事业,她的爱情,都是美丽的千古剪影了!还不足够吗?百年来人们心目中“千古剪影”的完美女子,不是为她莫属了吗?她所获得的质量与美誉度,还有谁可以企及?好像没有!尽管她不是丁玲,不是冰心,不是张爱玲,不是萧红,也无她们的人生从事着专业的文学背景,她的专业只是一位社会学家、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死后的墓碑上刻的也是“建筑师林徽因”,可是她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却一点儿也不逊色丁玲、冰心、张爱玲、萧红们,因为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完美”不是随便能都得到的,是千千万万的喜爱她的男人女人送给她的,丁玲、冰心、张爱玲、萧红们都没有她的幸运,都缺少了这种“完美”!

      在中国的大地上,从建国前到建国后的今天,在学术界,在文学艺术界,在大学校园,从作家到学者,从男人到女人,尤其是文青中的男人女人们,没有不喜欢林徽因的诗词的——因为她的诗意,她的唯美。人们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她的“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即使是不熟悉林徽因的读者,只要阅读一下张清平所写的传记《林徽因传》,也同样可以迷上这个民国就已经成名的大才女(她与徐志摩、陆小曼等当年大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也是有缘与前来中国交流文学的世界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相熟相识的中国诗人)。林徽因复杂而又与众不同的家庭背景,浪漫而又颇为传奇的感情经历,她的诚恳,真实,率性,她的刚烈与温情,她的文雅而高贵的气质,似乎都会让人印象深刻,不能不喜欢。她的唯美,她的诗意,乃至包括徐志摩为了飞往北京参加她的演讲,在济南长清党家庄的飞机失事,突然遇难,都不能不成为后人难以忘却的记忆与美好,把他与林徽因的“完美”联系在一起。就像而今歌坛的王菲一样浪漫、唯美、诗意,从人生到事业到爱情,都是个传奇,都是个谜,都是只能令世间男女觊觎着仰望。她们与世俗的各不相容,崇尚着“萧史弄玉”般的神话爱情,都成为了诗意,成为了完美!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人。1955年4月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只有51岁。是中国的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书画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和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设计者。也是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梁启超之子)的妻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她就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文学艺术方面,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书画作品流传于世的有扇面书法和国画花鸟,行楷书法娟秀隽美,颇有古人誉为的“林下之风”,被著名大学者胡适赞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民国以来,在胡适的赞誉中,应该为她一人莫属。其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儿子梁从诫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是啊,上天给了她美丽的容颜,无穷的智慧,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民国有那么多的奇女子,但是人生完满的,怕是只有她一个吧。尽管冰心曾讥讽他们家是太太的客厅,尽管后来人或多或少地总是拿她和徐志摩、金岳霖的感情说事,但林徽因作为一个女人,她毕竟把女人做到了极致——她是建筑学家,是诗人,是妻子,是母亲。而且,无论从各方面——学识也好,气度也好、性情也好,她都站在了一个高度,让后来人不自觉地去仰视。当然,浪漫而诗意的她也很现实,理智和感恩,她把她的一生正确地交给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尽管徐志摩因为爱她而与发妻张幼仪离了婚。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梁思成。

      林徽因是美丽的,智慧的,即使人到中年之后常常是病魔缠身,但她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创作了很多赠送友人的书法与绘画,并为新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生命虽然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或许并不算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似乎正好是她所需要的,不长不短,让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她写了“人间的四月天”亦在“人间的四月天”悄然离去。写得唯美,走得也诗意!

      她灵犀,浪漫,温馨,高雅,是一个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但也是一位人生与事业的痴狂者——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着诗意与才气的女子,才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人仰慕了一生。

      她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活得有价值,有追求,既是一位成功的女人,也是一位幸福的女人!

     

      因为爱,徐志摩写下著名情诗《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一首从民国到今天的文化界男女都耳熟能详的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现代爱情诗。写的诗意,写的唯美,更写的著名近百年而无褪色。让多少少男少女沉迷其间成为了爱情的信物,又让多少少男少女成为了爱情的誓言和爱情的至理?恐怕无从考究。但是作为经典的爱情诗,《再别康桥》无疑与林微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相得益彰的,无论在少男少女心里,还是诸多文人心里,都是不离不弃的——也是最为完美的绝世爱情经典。阅读《再别康桥》,读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徐志摩对于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充满着的美好浪漫的爱情,阅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者依然可以将其联系到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人生之恋。难分难离。尽管他们彼此的结局并非是读者所期待的——没能够走到一起,但唯美的爱情毕竟已在历史的时空穿越中留下了美丽的剪影和至美的神话,供后人品味、嘴嚼。

      1921年,少女时期的林徽因曾经与父亲一起去了英国,并在她16岁的时候遇到了24岁的徐志摩,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邂逅风华正茂的他,在那个烟雨迷离的伦敦,两颗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拢,擦出了爱的火花。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据说,徐志摩在24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在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序》中提到过此事)。

      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国伦敦康河相识相恋后,他期盼着能生活在一起,不料当他和张幼仪离婚后,林徽因却突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一向有绅士风度的诗人,只能将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通过诗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诗中的很多地方都有暗示。比如“夕阳中的新娘”,这作为美好生活象征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寻梦”中的“梦”,是指两人当年在康河感情交流的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则暗含了不浅的感情记忆,只能暗藏在心里,独自享受。

      林徽因与父亲回国之后,徐志摩也回到了国内,他们还曾一起组织“新月社”的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还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期间,因为林徽因已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便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并很快相恋,陆小曼也为了徐志摩跟丈夫王赓离了婚,并与徐志摩走到了一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准备参加林徽因在京演讲会时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人生虽短,但他对林徽因的影响却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再别康桥》一诗,徐志摩作于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那是同年7月的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该诗作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最早是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游学于此。或许因为与林徽因的热恋而激发了徐志摩的诗情,康桥时期也成为了他一生写作的转折点。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生人,祖籍浙江海宁市硖石镇。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经济系。1921年在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为“新月社”成立的发起人之一。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在济南长清党家庄罹难。人生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诗作。

      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他的儿子徐积楷只有点零星模糊记忆,更多的也是从书上得来的。他说:“我对父亲印象说不上来。”“根据书上写的,他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喜欢派对。”这也难怪。他出生时徐志摩就在外读书,接触不多。后来他的父母都去国外留学,由祖父母照顾。在他13岁时徐志摩就坠机身亡。但造化赐给世人的骨肉之情,使他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与理解。许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无异于是种“解脱”,因为徐志摩在他视为超乎生命的爱情上,已处于进退维谷,甚至身心俱疲的境地。而他又极向往能有拜伦、雪莱那样短促然诗名显扬的人生,以及那不同凡俗的死。更何况,徐志摩是那么迷恋于“飞”和“云游”,甚至还取了一个“云中鹤”的笔名。因而,有人认为,徐志摩之死,是刹那间如愿以偿,“羽化登仙”。

      但徐积楷却对他的父亲另有所见。他曾以一句话概括徐志摩的人生:“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徐积锴在美国跟他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孔祥熙后人均有来往。他目睹父亲诸好友多享尽天年,备尝天伦之乐,个人感情生活也不像父亲那样历经磨难,以致酿成惨剧,感慨万端。他说:“父亲几个老朋友都有女人缘,都有女朋友。”他跟胡适一起吃饭,还见到过胡适带的美国女友。徐积锴慨叹道:“父亲如果不死,活到八九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能这样善待体味亡父的个人感情世界,在人子之中,也属罕见。

     

      因为爱,梁思成生前的宠爱与逝后的新欢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再是,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两家结亲是门当户对。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思成对林徽因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据说,新婚之夜,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又一次,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了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友。即使林徽因与梁思成彼此吵嘴,金岳霖也是仲裁者。

      后来,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生活的几十年里,他的确做到了以实际行动宠爱了她一生。

      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每个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为什么在林徽因死后梁思成要另娶她人呢?难道是他们之间的爱输给了生老病死,输给了时间与欲望?旧人已不在,新欢胜旧颜。曾经的誓言,曾经白头偕老的诺言,曾经暖人心窝的甜言蜜语,难道都只是随口说说,并无真意吗?张爱玲说:“誓言的‘誓’和诺言的‘诺’都是有口无心的”(对于爱情,张爱玲是有切腹之感的)。既然爱了,就要坚守,为什么要随着一个人的离去,而将那份爱掩藏?为什么要让自己忘记曾经的美好?难道怕回忆时,只能在脑海中寻找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脸孔吗?作为千百年来如同神话般深受年轻人追梦的爱情,难道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想,都不是的,主要的还是在于无论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毕竟他们都是新思想的推崇者,新潮的践行者(但不包括金岳霖,毕竟金岳霖对于林徽因的爱还是传统的。即使没有得到林徽因的肉体,但是他依然是爱的传统的守望者!是一位了不起的男人)!

      那么,梁思成与林徽因到底缺少什么?是缺少一种传统真实的坚守吗?或许应该是的。说道“坚守”二字,便很容易让我想起乡村一起走过同甘共苦百年的老人,他们或许没有林徽因、梁思成这样耀眼的光环与文化,乃至压根儿连大字皮儿也不识一个。也或许爱情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一生也不知道是个啥玩意儿,更别说缠绵叵测,浪漫温馨,海誓山盟等等诱人的字眼了。他们可能走到一起都是老辈撮合的,连面都没见过,便任命地被一辆马车,或者一台轿子,披着红盖头,着一身火红,就被弄到男人的家里,洞房花烛,生儿育女,一起过日子,走过百年。即使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却也互敬互爱地维护着彼此哪怕是亲情般的“名分”。即使他们中有一方走了,而另一方活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也依然寡居而从未有过另寻新欢的意念。即便一起生活着的时候,他们也清楚 “破鞋”的分量,清楚 “爬墙头”的概念,可是,他们却恪守彼此的忠诚,坚守一份对于彼此的思念!这样的壮举,到底是不懂得爱情,还是一种人生的悲哀?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却做到了一种对于彼此的“守护”——既然说出口,就一定要做到;没有说出口的,行动也是最好的证明。于是,默然间付出的努力与义无反顾的“坚守”,也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亲情美德。

      人生路漫漫,坚守自己喜欢的,那也是折射自己人格魅力的体现。坚守,才会不让浮云遮望眼,才不会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一颗有着良知的心。坚守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回望此生时,还会依稀记得自己曾甜甜地笑过,也就有滋有味了。这一点,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另外一个邻居——杨绛与钱钟书两位老人,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坚守和守护的楷模与典范!从人生到生活到爱情的彼此恩爱、坚守,至善至美,无人可比!

     

      因为爱,终身未娶的金岳霖撰写挽联成绝句

     

      也是因为爱她,金岳霖终身未娶,他永远都是她家的邻里好友,每次都会随着她的居所的变更而变更,一生守护,无怨无悔。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似乎更令人动情。

      金岳霖,字龙荪,祖籍浙江诸暨,1895年7月1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 。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1914年,北京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并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与冯友兰等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作有《论道》、《逻辑》、《知识论》,这三本著作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其中《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据说,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的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我曾经目睹过林徽因生前赠给友人不多的花鸟画,其中一幅落款题写的便是“岳霖先生雅正,林徽因写于北平”的字样,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金岳霖与林徽因的彼此间的感情至深。

      记得,文坛大家汪曾祺老曾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的随笔,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讲道:“……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

      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已经成为了文艺界的一段佳话。因为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80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地对别人说:“给我吧!”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林徽因去世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著名:“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后来的晚年,有记者去采访他,他还常常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出版社曾有人央求他给林徽因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然后,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欣赏和阅读这样的故事,不能不让人动情,也不能不让人觉得有了几分伤感。为金岳霖。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爱护。毕竟,在他们那代人的心里,爱一个人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情。

      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还有凌叔华,虽然最爱的只有林徽因和陆小曼;梁思成纵然是宠爱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几年之后,他还是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是钟情的,终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还记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忆度过余生。

      感情的事,往往真的很难说清楚,即使是世间再好的文学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感情的事情,没有谁对谁错。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却是令人羡慕的,金岳霖的痴情也更是令人感动的。可以说,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艺术领域,没有谁更能超越林徽因作为女人的幸福。从人生事业到爱情生活到文学艺术的成就感,没有一个人抵得上林徽因。她诗性、浪漫、温文尔雅地享受了人世间三个优秀的男人的全部的爱!即便是遭人嫉妒那也是最幸福嫉妒!

      在林徽因的人生所出现的几个男人中,其实,最令人佩服和欣赏的恐怕也是莫过于金岳霖了。金岳霖之所以能够与林徽因的名字联姻在一起,我想,也与世间女子们的喜欢有着直接的关系。金岳霖在林徽因那个年代的出现,就如今天的网络中出现的名词“蓝颜知己”一样,彼此可以相爱、相知、相守,但未必有着肉体的欲望。金岳霖这个北大教授级的男人,作为而今网络中林徽因的“蓝颜知己”的才子,他对林徽因的默然守护一生,不求回报,不求回应,求望着心爱的她,就早已满足。他给予林徽因嘘寒问暖,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彼此性情相投,谈诗谈人生说哲理,这是多么好的绝配啊!可是,他却不忍心破坏林徽因幸福美好烟火般的生活,甘愿默默做个局外人,为她的开心而幸福……他无私的痴爱真情的确不能不让很多世间的女子们至今都极为感动。难道不是吗?连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不是都叫他金爸爸吗?因为爱她,所以连她身边的所有人都一并爱了。由此而言,林徽因是百年难有的一位文艺界“千古幸福”的女人,而金岳霖同样也是一位百年不遇的中国文化界“千古悲情”而又顶天立地有着男人味的伟大男人!

     

      名人赞誉,她是“中国一代才女”

     

      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的林微因,同时她还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性著名建筑学家。这如此双重的光环之下,再加上充满着魅力的爱情经典故事唯美地、诗意地流传与民间,当代文化界的女人乃至著名的女人中,似乎没有一人可以与她所媲美的。她在事业的成就,文学艺术的成就,在美术方面,她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艺界在评论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著名作家萧乾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美籍华裔作家张邦梅在《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传记一书中记述了徐志摩前妻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张幼仪)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著名日文翻译家文洁若在《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一文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

      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生前在《窗子内外——忆林徽因》)一文中说:“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费正清在《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一书中谈到:“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费正清自己则认为:“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

      作家、学者陈学勇在所著《莲灯诗梦:林徽因》一书中赞誉:“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2016年6月15日于梦桥居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