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叶多多:在赣州
    叶多多:在赣州
    • 作者:叶多多 更新时间:2015-12-30 03:00:42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82

      一直对赣州充满了热情和期待,因为从小骨子里就有一种英雄情结,在我心里,从古至今那些为正义而献身的人们像纪念碑一样矗立着,我崇敬和热爱他们。
      到达兴国已是傍晚时分,天空一直下着雨,原想预览古城的想法也只好作罢。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我被一组数字震撼着,上世纪30年代,240万人口的赣南苏区,有33万人参加红军,60多万人支前参战,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赣南苏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达数十万,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0.82万人,分别占全国、江西省烈士总数的7.5%、43.8%……在第五展馆,我被巨大的环形碑墙深深震撼,肃穆的金星石上,铭刻着23179位兴国烈士英名。透过这组不寻常的数字,我看到了埋伏在这片土地里的秘密,看到了兴国儿女奔涌流淌的鲜血,看到了烈士们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庄严承诺。这份信念以其独特的力量,为此后的人们带来恒久的感动与鼓励。
      赣州的土地见证了生命的意义,见证了人性中最宝贵的奉献和牺牲,见证了中华民族胸怀信念、英勇不屈的优秀品质。这样思想、行走和审视,让我的精神从赣州出发,辐射到了辽远的地方,我希望自己能够由此走向开阔,抵达悲悯,让生命的意义能够再度延伸,并从中获得力量和鼓励。由此我想到,写作者应该从最起码的尊重做起,尊重每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尊重脚下的土地,尊重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让新鲜的、灿烂的阳光照亮生命,给生存带来光明,带来新的希望。
      我特别记住了一个普通却不朽的名字:池煜华,一位红军战士的遗孀。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出,72年的守望,她经历了怎样的疼痛和期盼,黑发静静地坠落于荒地,那是不断消逝的青春和岁月。而她经受住了时光的磨砺,不仅加倍努力工作,积极做好支前、扩红、维系家庭等工作,获得过“土改积极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漫长的岁月里,信念构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养分。
      老年的池煜华皮肤早已失去了光泽,我不敢想象,当她面对着丈夫李才莲依然年轻英俊的照片,眼里是否曾慢慢盈起泪水,而我,心底却早已湿成了一片海。
      在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的后山上,我看到了一片格外葱茏的松树林,其中17棵钉着烈士名字小木牌的就是著名的烈士“信念树”。1930年至1935年,只有43户人家的华屋就有18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对年迈的夫妻,他们把自己年仅13岁的孩子送进了红军的队伍,时间仅过去了3年,他们惟一的孩子就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还有瑞金七堡乡的农民杨荣显,先后将8个儿子全部送上了革命前线,最终全部英勇牺牲在“反围剿”战场上。在赣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这样的无私奉献不胜枚举。可以说,他们的故事就是选择,就是信念,就是希望,就是长生不熄的力量,而所有的奉献和牺牲,都将化为璀璨的精神钻石,凝结在永恒的地方。
      行走在赣州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心情一直在英雄的史诗中激荡,回肠荡气的高歌与惊心动魄的牺牲交相辉映。除了震撼,我思索最多的就是信念。表达人性中的信念之美、心灵之美、大爱之美、奉献之美、牺牲之美,是我永远也不会抛弃的文本。
      在赣州,我同样看到了土地的丰饶和文化的多样性。参观了兴国和瑞金,热情的东道主又安排我们走访了寻乌、龙南、信丰三个各具特色的县。
      寻乌不仅是著名的稀土王国,还享有中国“蜜橘之乡”和“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沿着蜿蜒的丘林山路,我们来到了文峰乡杨梅村的万亩脐橙园。抬眼望去,一场轰轰烈烈的收获季节刚刚过去,少数枝条上还挂着为数不多的橙子,大多数的枝条已经开始孕育另一场更为广大的生命。漫山遍野生机勃勃的橙树,绿色弥漫,花香拂面。细碎的花瓣漫过眼帘,细雨穿过暖暖的指间,迎向一片素未谋面的橙子花,邂逅花间一只蜜蜂怒放的容颜。这无关繁华,无关平淡,波澜不惊,内心安然温暖。
      在果业大户陈忠欧的办公室,我和同行的作家们品尝到了刚采摘下来的脐橙,橙子的美是山泉水滋养出来的美,健康、茁壮,自然而然。甘甜的味道让我感觉到了美好和安然。
      我一直希望,两脚实实在在地踩在泥土与大地上。因此,我格外喜欢那些朴素自然的东西,庆幸的是,我总能与这样的场景不期而遇。至今依然记得当时内心的明媚与惊喜。很长时间,橙树细碎的白花和橙子美好的金色溢满我的眼睛。我看到大地给予人类的慷慨馈赠,也看到了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坚持。在普遍工业化的今天,我格外敬重这些依然劳作在大地上的人们。
      赣州是中原先民南迁定居的第一站、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摇篮之一。在龙南,围屋犹如端坐在时光里的古莲,神秘而盛大。关西镇的关西新围,杨村镇的燕翼围,里仁镇的栗园围,赣州现存500多座围屋,至今依然矗立在龙南大地上的围屋有370座之多。可以说,客家人的快乐和忧伤大部分来自于围屋,他们的心灵从来没有离开过围屋,围屋在山与水之间,在浓郁热烈的身体之间,在怀旧与眷恋之间,在等待与守望着的客家人心窝深处,围屋塑造了客家人永不灭寂的历史。
      关西围距今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功能最为俱全的客家围屋之一,被誉为“东方古罗马城堡”。站在关西新围近10米高的外墙下,掸去尘埃,客家人的历史便从那厚重的土墙中凸显出来。早在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和饥荒,客家人的先民从中原开始了连根拔起的血泪迁徙并逐渐抵达闽粤赣地区,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客家人已经历了5次充满伤痕的大迁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顺应自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顽强的触须深扎于赣南的土地,努力让每一个具体的日子过得从容而结实。
      今天,客家人用赣州的石头和铁色泥土构建的围屋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成了客家人坚韧与智慧的象征。石头和泥土是大地上最悠久的语言,只有石头和泥土不会蚀化,只有石头和泥土才能体现不朽。我长时间地注视着那些围屋那些石土构成的厚重墙体,直到眼睛发烫。
      客家围屋恢弘肃穆,无声的建筑语言不仅关乎迁徙、忧伤、痛楚,更关乎生存的智慧,关乎永不熄灭的信念。在当时南中国严酷的生存环境里,它们成为客家人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种子,而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之光和生存智慧,必将穿越岁月的沉重,光芒四射,使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得到永久的激励。
      在栗园围,一位80多岁精神矍铄的廖姓奶奶始终陪伴着我们,边走边讲,临别,老人执意要留我们吃饭,我看见了世界上最美的一朵微笑,我被熠熠的眼神感动着,被一句句直白的话语感动着。最终还是拥抱告别,走了很远回过头去,老人依然还在向晚的暗光里挥着手。
      世道经历了很多磨难,几千年来,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从来没有当下这么宏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需要彼此带着体温的贴近,而客家人依然厚道着、接纳着。某种意义上,眼前的围屋让我想起了诸如“救赎”之类的汉字,我也愿意把它们看作鼓舞灵魂的图腾,岁月依旧,温暖犹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