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陈子茹:父亲琐忆
    陈子茹:父亲琐忆
    • 作者:陈子茹 更新时间:2010-03-26 04:01:36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042

      1

      父亲,个头不高,很精明的一个农人。是爷爷奶奶七个子女中唯一的儿子,排行老三。

      父亲的出生很有些传奇色彩:小时候,村里有个土地庙,内塑三尊主神。正座是土地,土地两旁一是火神,一是财神。进庙门左侧塑一色彩艳丽的金马驹,耀目抢眼。据传,这是当时爷爷奶奶生了两个姑妈,盼子心切,给庙里捐塑的。转年,便生了父亲,属马。太爷单传,爷爷有个弟弟,夭亡无后,亦是单传。有了父亲,接续了香火,自然喜不自胜,奉若明珠。然而,爷爷去世较早,生活的缆绳却过早的勒在父亲肩上。虽说六位姑妈个个勤劳善良,但那个年月,出头露面,维持生计的还得靠男人。他一人顶门壮户,繁忙几亩薄田春夏秋冬的农事,农闲还要登着“铁驴”(自制的自行车)徜徉津京之间倒些小买卖,换些零花钱。抚养奶奶。一个个操持姑妈们出嫁。还要平衡邻里关系。

      可以说,勤劳,繁忙,操心,吃苦,是他老人家一生的写照。

      2

      父亲伺候农田是行家里手。不仅园田摆弄得像花一样,大田也是苗齐苗壮,收成不菲。虽身材不算五大三粗,可手脚麻利,能干会干,有巧劲儿。

      那时农忙季节,锄热苗子,全村的壮劳力,大家凑在一起,突击开苗。一家一家的轮换帮工。大家有先有后,鱼贯排开,谁也不能偷懒。既不能让前面的甩下,也不能耽误了后面的,还要开苗标准,锄草规范,保证质量,前后监督,不能丝毫含糊,否则对不住主家。这就需要除了力壮,还要有灵巧的技术。

      父亲的三锄一喃,一个脖勒摑的开苗技术十分純熟。开一棵苗时,几个动作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不伤主苗,不留余苗,不剩杂草,喃子深,存得住雨水。常常博得乡亲们的一阵阵喝彩。由于他手头麻利,动作连贯,速度快,经常追得前面的无喘息之机,甩得后面的摸不着影儿。都称他是一杆好锄。

      3

      父亲没上过学,只读过一个“冬三月”的村办私塾。认字却比其他乡亲们多。虽然老、庄、孔、孟懂得并不多,更难于精深,但是,可以读书看小说,可以用毛笔写春联,可以聚乡亲们说书。每到春节大年之前,家里要摆很多乡亲们送来的红纸,为他们写春联。当然,当时村上的谢二爷是书法的大家,写春联写不过来,好多春联还要送到别的能执掌毛笔的人们手里,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员。

      春节一过,初一到初六假期,人们就都聚集到王先生的书馆(私塾学堂)里,听父亲和徐大伯等人轮换说书。你一段《三国》,他一段《水浒》,什么《济公传》、《七侠五义》,滔滔不绝。当然,他们说书的艺术并不高,也就是看小说记下的一些故事,演绎出来。竟引得乡亲们坐满学堂,家里有事也去了就回来,出出进进,屋里总是座无虚席。直到初六以后,都去忙家里开春的农事,连说书人都保证不了时间,人们才慢慢散去。这一事件竟成了村里过年的一大文化现象。

      父亲的最大爱好是打算盘,一部《算法统宗》竟成了他自学成才的台阶。他打算盘,除了加减乘除,小九九、归除法,扒皮、玄珠,还算疑难地块、解方程。名冠附近村落。教得姐姐哥哥妹妹都担当了所在单位的会计或出纳员。我是他老人家受教最深而受益最浅的子女。记得初中毕业后回村劳动务农,老人家一冬一冬的晚上把我圈到屋里跟他学算盘,说是艺不压身。可我却是“石杵子灌米汤——串皮不入内。”算法比姐姐哥哥妹妹学的都深,可忘得比谁都快。因为我知道,老人家是舔犊之心,我感激不已。若是大队当权人不用你,只能是“庄稼老吃豆腐——白费(肺)”。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只能当老人家的叛逆了。

      4

      父亲算不上是民间艺人,但对民间音乐造诣颇深。宫征商羽角,五六工尺上,全部通晓。

      不知上溯多少年,村上有民间吹歌队。父亲便是骨干成员之一。吹歌队每有活动,必到。他在吹歌队的角色是吹笙,是教吹歌队员们工尺谱和指导队员们演练。老人家不到,吹歌队员们就非得等他到场才开练。

      父亲不仅会吹笙,还会点笙、篡笙。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必有耳音的分辨能力,必有对韵律的全部通晓。他能用戗子把青铜碎片戗成笙的簧片,按簧舌的厚薄分出音律的高低,再用五音石在铜盘子里研出铜绿抹在簧片上平音正律,然后用朱砂和在黄蜡里点在簧舌上,以簧片承重多少分出音阶。最后是通过几根笙管的和弦确定音准。

      它不仅义务给本村的吹歌队点笙。还给周围村庄的吹歌队义务点笙。小时候,我家的长条案上常常双排摆满几十篡笙,等他老人家点。父亲从未嫌过麻烦,总是乐在其中。尽管家里农事繁忙,点灯熬油加班加点,也不会耽误人家使用。哥哥爱好吹笙跟老人家学过点笙,外村的许多人也来跟老人家学过,但最终都没有学会,主要是他们耳朵不具备辨音能力。老人家的这一点技艺起码在我们村彻底失传了。

      5

      父亲脾气暴烈,刚正不阿。对上峰的压力敢叫真章,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不准子女越雷池半步。他虽不是党员,自己却处处以身作则。

      记得高级社时期,因他珠算出名,社领导就调他去当联村社的会计。那一年年终结算,差二分钱对不上账,他竟连熬了三天三夜,直到把账算清,才作罢。等他回家休息的时候,因他身体不好,双腿腿肚子肿得老粗,母亲心疼的说:"差二分钱算嘛,从口袋里掏钱添上不就得了,值得自己吃这么大辛苦。”

      父亲却说:“你说的不对,作为会计,帐不平可是大事,不知哪里出了毛病,二分钱和几百几千是一样的事,不弄清就是失职。我不能那样办事。”

      他常和我们说:“人的一生不容易,吃苦受累不怕,步子不能走歪。人字一撇一捺好写不好做,我们家的后代,谁也不能让人背后戳脊梁骨。”

      在老人家的熏陶下,我们一家弟兄姐妹五人,三人曾做财会工作,没有一人不恪尽职守。其余的也都时刻牢记老人家的教诲,严守做人的原则。

      如今,常忆起父亲的教诲,真是一生受益匪浅。故撰此文以记之。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