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陈子茹:卫南洼昔日的叫卖声
    陈子茹:卫南洼昔日的叫卖声
    • 作者:陈子茹 更新时间:2010-03-11 03:13:44 来源:东方文学图书出版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3306

      叫卖,就是买卖人的吆喝。

      昔日萦绕卫南洼的叫卖声很美,无论是卖菜籽的、卖药糖的、卖染色的、卖猪秧的、喝破烂的、磨剪刀的,都有自己的一套吆喝方法,如诉如歌,充满音乐的美感。是一种旧时民歌风的广告艺术。那些充满魅力的叫卖声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最值得回味的是一位绰号叫“杨爪子”的买卖人。据说,他就是如今南河镇潘楼村人。本姓苏,经营菜籽、花籽生意。胖墩墩的身子,一个褡裢,背着各类籽种,游走卫南洼各村叫卖。因他善叫卖,好打科,又是乡亲熟人,人们就送了他一个如此的雅号。倘若人们调笑中喊他一声“杨掌柜”,他可不愿意,即刻正颜正色的纠正:“别瞎说,别看人们叫俺‘杨爪子’,俺可不姓杨,俺姓苏,往后别乱叫,祖宗给的姓哪能改?”他的叫卖在诸多买卖人中堪称魁首。他有一段最拿手的吆喝是《报花名》(此吆喝本无名,这是我的叫法),没别人会,应该是他的独创,很好听。为了招揽生意,每进一村,他必放开嗓音长长的吆喝那段人人皆知的<报花名>,村人就闻声围上来购买菜籽、花籽。有时他进村不唱,人们就鼓动他唱,因为人们爱听,那简直就是一首曲调优美的民歌。至今还记得起始的一两句:“种花吗!腊梅花,玫瑰花,江西蜡,海棠……”那幺喝词很长,又年代久远,以下都已忘却。五十年代末,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为挖掘保护民间艺术,曾到民间采风,把“杨爪子”苏掌柜的这段吆喝录制成节目在电台播放,好多村人都在耳机子里和小喇叭里听过(因当时人们还买不起收音机,村上也没电)。

      在卫南洼一代村庄叫卖时间很长,给人们留下很深印象的还有一位经营染色的小贩,是位白发体瘦老者。一根软软的桑木扁担,挑两只不重的小方木箱,卖各种染棉布的染色,在这一带声誉很高,自称“老白毛”。各村的婆婆媳妇有布或捎色的衣服要染,都说等买了“老白毛”的染色再染。这老者有一副嘹亮高亢的靓嗓,具有穿透感。他的叫卖词并不算新鲜,就是自编的“老白毛”的染色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便宜,用的大秧歌的曲调。可经他吆喝起来,就特色十分鲜明。由于他的高亢的靓嗓,相隔几个村庄都能听到他的叫卖。听到他的吆喝,村上的妇女们就知道“老白毛”来了,等着买他的染色。有时候村上的人们从天津卫回来,由于那时一出卫边就是大洼,没有建筑物阻挡,能清清楚楚听得到“老白毛”不知在哪个村飞出的嘹亮叫卖声,真有一种十分的亲切感。

      让人记忆很深的还有卖药糖的小贩们。对这类生意人的底细不甚了解,大约都是从天津卫里下来的,脖子上挎个玻璃制分格的很漂亮的药糖箱子,红黄绿蓝各色药糖盛在药糖箱的分格里,一目了然,十分好看。他们来的不勤,多则隔十天半月,少则隔一两月,两三月来一次,也未可知。他们走村串街,边走边吆喝:“卖药糖,哪一位吃药糖,又酸又凉来薄荷凉糖……”,他们的叫卖吆喝很有味道,一首固定的曲谱,一串编好的歌词,一箱色彩鲜艳的药糖,就引得娃娃们围着转,跟着走,又是买,又是捎,妇女老人们也凑趣来买。成了村庄上的一道风景线。

      笔者列举的这几例吆喝,只不过是长年累月卫南洼里众多小商人叫卖河流中几朵突出的浪花,令人难于忘却的还有许多许多。诸如,卖糖堆的吆喝“大红果呀糖堆——”,磨剪子的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喝破烂的大喊“破锡烂铜来换娃娃来——”,劁猪的则吆喝“劁猪嚯——”这些单声的吆喝也是音调颤颤、特色鲜活、乐感极强的,都能翻译出曲谱来。另有一些行当不用嗓音吆喝,而是依靠乐器。诸如,吹糖人的敲铴锣,剃头的使换头,磨剪子的则是双管齐下,连吆喝带吹军号。这些靠乐器叫卖的,最有特色的一种是张罗的。张罗的就是罗面子的罗底坏了更换罗底。说其有特色主要是他们吆喝用的器具特殊,不是鼓,不是锣,也不是号,而是一件把一串铁片用皮条穿起来钉在木把上的器具,不知何名。进得村来,撂下摊子,一声不喊,手拿起那东西打着点的“哗楞楞”“哗楞楞”的摇,村人们就知道张罗的来了,谁家的罗坏了就拿出来让他们修。这些叫卖吆喝真是帮了小买卖人的大忙。

      在那个年月,广告手段不发达,做买卖卖东西,唯一的手段就得靠叫卖吆喝。会叫卖,卖东西顺畅,甚至事半功倍。不会叫卖,张不开口,多好的东西也难开张。记得七十年代,允许农户养猪,村里就有许多家养起母猪来产仔出卖。有王姓和谢姓两中年社员,搭伴出村卖小猪。撂下摊后,姓王的以前做过小生意,会吆喝,利用其他叫卖音调,编了一段小猪怎么怎么好的叫卖词吆喝起来,就围过来一群买主,很快,他的小猪被抢购一空。姓谢的那位不会喊,也碍于面子张不开口,在那里干等着,尽管他的小猪比王姓的还壮实,却一只也没卖出去。还是那位王姓的过来帮他吆喝,才把小猪卖出。后来,姓谢的那位再卖小猪自己不去了,花工分加补助请王姓的代卖。再后来一个生产队的人都请王姓的帮他们卖小猪。一时间,姓王的成了村里卖小猪的专家。

      如今,尽管卫南洼各村兼作小生意的多如牛毛,专做各种生意的人也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因为广告手段变化了,有挂招牌的,有用录音机的,连收废品的都用电喇叭去吆喝,显然,昔日回荡在卫南洼上空的叫卖声早已过时,然而,我们对它的记忆却是美好的,因为它闪烁着民间艺术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