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聊画与梦游
    聊画与梦游
    • 作者:茶痴老农 更新时间:2010-02-24 03:15:27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4944

      茶莽先生神交于画家江平由来已久。记得在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其时茶莽先生正迷恋于老茶壶的收藏。

      一日,经人介绍,茶莽先生来到一位颇富收藏的耄耋老者家里参观藏品,老者待客甚殷。奉茶寒暄之后,茶莽先生就迫不及待地请老者引领,尽览了其所有的藏品。

      满室的藏品中,惟有清末民初的透雕金漆十三扇架子床和满雕金漆火盆架引起了茶莽先生的极大兴趣,认真欣赏了这两件美奂绝伦的中国古代木制雕刻精工作品后,茶莽先生颇有余兴未尽之感。

      于是,两位大有相见恨晚的忘年藏家重新入座,极有兴致地饮茶聊藏,言谈之中,得知耄耋老者还尚兼收有书画藏品。在茶莽先生的请求下,老者又带先生观赏书画。

      进入藏室,映入眼帘的书画作品挂满藏室的四壁,约略有几十幅的光景。细观之下,大部分作品为本地画者之作,画技平平。唯一引起茶莽先生注意的是署名江平的作品。

      江平的作品计有七八幅,大都是常见的花鸟山水之作。但是,其中有两幅人物画特别得到茶莽先生的赞誉。其中一幅名叫《曹雪芹》,另一幅画的是《钟馗》。两幅画作的风格极具个性。特别是《曹雪芹》,观之还颇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曹雪芹虽穷困潦倒但坚心写红楼的意境。

      茶莽先生极为详细地观赏了这江平的两幅画后,与老者重新品茶交流心得。老者请茶莽先生评其藏画,茶莽先生略显谦虚地说:“老先生之画,可圈可点者甚多。鄙意以为,就中署名江平的两幅人物画,最让在下心动。”

      老者以颇惊异的神情说:“先生能否对此画进行点评赐教,以开老朽之茅塞!”

      对曰:“老先生过谦了。其实,我对赏画本极肤浅,通常只是随个人喜好而定评。当然,在下一般观画,对于作品之神韵还是极为推重的。以江平之两幅人物画而言之,工虽尚欠火候,但隐然之间个性明显,神韵已露端倪。若假以作画者时日,定当能够成为一位极有前途的名家。”

      老者听闻茶莽先生的一番评论,因诧喜而举杯祝之曰:“谢先生谬奖!此江平,乃吾之胞弟也!”

      茶莽先生慌忙举杯贺之曰:“胡乱评论,胡乱评论!老先生千万不要在意了!”

      随后,二老深入论藏,很久才尽欢而散。

      茶莽先生极是一个性情中人。平时除了以茶和壶玩娱人生之外,还特别钟情于山风林泉,尤其倾心于东海边神山的奇山幽洞与秀水山花。每逢闲暇或节假日,必深入于山里,数日而流连忘返。

      茶莽先生每常与熟僧友道同游。白天,或是观春花尝夏果,或是入深涧晤幽兰,或是倚树荫听鸟语,或是沐山风悟人生,或是踏冬雪访傲梅;晚上,则随缘或与老道纵谈山里轶闻,或与老僧参禅论经考究洪荒古韵。

      几年过去了,茶莽先生与神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以至熟悉于神山就象熟悉自己一样。先生始终如一地深深爱恋着神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洞,一寺一观,一则故事一个传说。总之,山里一切,都是那么让先生感到亲切,那么魂牵梦绕。

      某日,茶莽先生正小憩于神山之望仙亭上,凭栏眺望着远处迷茫的东海,遐思着海上仙境的美妙。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打断了茶莽先生的沉思。先生掉转头一看,原来正是画家江平。在先生的眼里,江平是本地域内最有前途的画家。以茶莽先生的评判标准来看,江平的画风大有“八怪”愤世傲物的风骨,在当今道德日衰、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实在是难能可贵。

      正应了那句“人生何处不相逢”的古语,眼下偶然相遇于望仙亭,江平大为兴奋地连连说道:“巧遇茶老,有幸之至!”

      恰值先生带有鸿雪洞仙茗云崖雪,于是,两人就在望仙亭上一边品啜好茶,一边论画聊人生。

      只听茶莽先生首先开言问道:“值此春深日暖踏足神山,想来江先生定是膜拜神仙与采风写生两不误了?”

      江平憨笑答道:“茶老神算一点不谬。在下平生,最崇太姥女神之灵验,以故今日上山,一为到仙娘神像前拈香求祷,二也顺道作些写生。能在这望仙亭与茶老相遇,实在巧合得很。”

      江平说毕,顺手递上一摞写生画稿,谦虚地说:“这是在下刚草就的,请茶老不吝指教!”

      先生接过写生稿,详细地翻看了一遍后点评说:“在下近期观赏过不少江先生之作品,参之今日的写生画稿,甚感画技精进甚多。以江先生之作品风格而言,人物画最好,山水画次之。其中最可圈可点的,乃是江先生之个性风骨与神韵已能跃然于画作之中,真是可贺可喜!”

      江平面露欣喜之色,但仍虚心地请教说:“请茶老不必顾及在下面子,多给些赐教提点。”

      先生颔首,接着刚才的话题说道:“书如其人。同样的道理,画也是如其人的。一幅好的画作,正是画者个人绘画技巧与功力,学识、修养乃至品德的真实融合和表露。一幅经典的作品,只有具备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个性,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传承久远,才能入流上品。”

      说到这,茶莽先生顿住话头,慢悠悠地端茶品啜润口。江平耐心地等待着先生的下文。

      片刻之后,先生始放下茶杯继续评之曰:“以江先生所选材于有关江南八怪的历史故事进行创作,通过自己的创新艺术语言讴歌当年江南八怪之凛然傲物的奇绝风骨,借以表现画者自身鲜明的个人艺术思想和风格情操,仅凭这一点,江先生便可堪称不同凡响了。”

      茶莽先生的一番评论,似乎勾起了江平的往事,只见他的眼神投向了远方的海天之际,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忽然,他似乎大彻大悟地转头看着茶莽先生,感叹地说道:“辛酸与艰难的往事,已成流烟,不提也罢!只是有一句话,实在让在下刻骨铭心:那就是只有下过地狱的人,才更加懂得珍惜天堂的美好!”

      一句沉重的,但却掷地有声且带着鲜明哲理性的人生感言,深深地触动了茶莽先生的同感。所谓同病相怜,无过于此时此刻两人的共同心境。

      于是,茶莽先生以鼓励的口吻对江平说:“江先生心性已成,且已然能够感悟到对下地狱的宽容,这才是一个有大作为者必备的品格和意志。俗语说得好,能容常人所不能容之事,才能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之大业。愿江先生勉力为之。”

      江平起而谢之曰:“谢谢谬奖和教诲!请茶老放心,在下当铭刻于心,鞭之于行。谢茶老好茶,在下先行告辞了!”

      晚秋的某日夜晚,茶莽先生观书疲倦,不觉伏案睡去。酣睡之中,但觉元神出窍,辗转畅游于夜空。不知不觉间,便一路催风策电般来到了至为熟悉的神山望仙亭上方,俯身下望,但见葛仙翁已然独坐于亭中品茗赏月了。

      茶莽先生心中大喜,急忙按落云头,来到亭中。尚未开口,便已听到葛仙翁先入为主地说道:“知你嗜茶老怪要来,这是专为你沏的,请品品新出的早春云崖雪。”

      茶莽先生深晓葛仙翁乃世外高人,本就具有先见之功。于是,便不客套地含笑坐在仙翁的对面,调侃地说道:“葛仙自在,独享此佳茗美景,未免也太自私了吧!”

      话音刚毕,先生已然一杯香茗入彀其中矣!

      时值皓月当空,仙风拂煦;神山四野,银辉闪烁。俩翁高坐仙亭之上,一边你来我往,饮香茗于杯中,吸月华于旷空;一边仰观天上之冰月星辰,俯视神山之万千仪态,气精神足,无牵无挂,意兴盎然。

      只听葛仙翁挑之曰:“闻知茶先生精于茶茗,通于天下形胜。老翁向来有一典故,不甚了了,未知茶先生能够给予赐教否?”

      茶莽先生徐徐答曰:“难得葛仙翁如此谦恭!有何典故,请快赐题,你我可趁此难逢之天光美景,助茶一乐。”

      仙翁正色道:“老翁平时以茶为命,以饮为食。然每常选茶极为挑剔,单单只钟情于神山之云崖雪,除此之外,余皆不入眼。恰巧当年有幸参加蟠桃盛会,蒙王母赐予仙茶,品之才知仙茶出自于洞庭君山。骇然之间,还听说此神茶尚有一个“惊吓煞香” 的典故。老翁孤陋寡闻,未能明了此典故之来历,请茶先生祥解之。”

      茶莽先生听后,方才知道原来是有关碧螺春的典故。于是,不假思索地对仙翁说:“这有何难,当年老儿曾经专为此典故云游过洞庭君山,便已了然“惊吓煞香”所指,即为名满天下的洞庭碧螺春。”

      葛仙翁催促地说:“请茶老快快讲出,如此不雅之大名头,怎么会安到好听的碧螺春身上的。”

      看到葛仙翁着急,茶莽先生再不敢怠慢。于是,茶莽先生娓娓说开了一段有关洞庭碧螺春的来历。

      先生首先以古籍《随见录》所记载的“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作为引子开头,接着讲述了如下故事。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南巡过洞庭东山,当地人奉以君山茗茶。皇帝品饮后,惊讶于君山茶之奇绝香盈,几可独步于天上人间,惊讶之余急询之茶名,得地方禀报说,茶之俗名称为“惊吓煞香”是也!

      皇帝听后,深感此茶名不雅。稍事沉吟,遂开金口将茶名改为“碧螺春”。同时,旨令地方以“碧螺春”为皇家贡茶。

      从此,洞庭君山所产之碧螺春,便闻名天下了。碧螺春到底有何佳妙?有当年江南茶痴者所题之《咏洞庭碧螺春》诗为证。诗云:

      阆苑洞庭黛色春,茶香百里美名随。

      康熙巡幸惊吓煞,天子深恩御口垂。

      慢饮怡神长不醉,银横淡雅碧螺瑰。

      生年有幸一杯尽,增寿美谈感帝规。

      葛仙翁入神地听完茶莽先生的讲述,心中顿感释然。但转念一想,又以探寻的口吻问道“这个碧螺春,应该还有故事吧?”

      茶莽先生微笑着颔首,表示认可。仙翁性急,连连催促着继续讲下去。于是,茶莽先生接着讲了碧螺春的传奇故事。

      话说在洞庭湖一带,自古以来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洞庭湖的西山上,住有一户人家,养育了一个美丽的好姑娘,姑娘的名字叫碧螺。碧螺姑娘善良、美丽和聪慧,能唱好听的山歌。她的歌声,如山涧的泉水,清润甘甜。

      与洞庭西山隔湖相望的东山,山上有一个叫阿祥的小伙子,小伙子勤劳勇敢。阿祥经常于闲暇之时,隔湖窥望着姑娘美丽的身影,默默倾听着姑娘动人的歌声。天长日久,小伙子深深地爱上了碧螺姑娘。

      不久,小伙子遇上了姑娘,两人从认识交往和互相帮助,逐步发展到深深的爱恋。清纯无比的碧螺姑娘和壮实热心的小伙子海枯石烂的爱情洞庭湖可以作证,东山和西山可以作证。

      不知何年月,洞庭湖来了一条恶龙,它对美丽聪慧的碧螺姑娘也动了歹念。为了称心如愿,恶龙化作人形,抢先向碧螺姑娘求婚,但遭到了碧螺姑娘的严词拒绝。于是,恶龙决定强行迎娶碧螺姑娘,并威胁说如婚事不成就要行凶杀人,荼毒沿湖人民。

      勇敢的阿祥震怒了,他操起鱼叉潜入湖底,与恶龙展开了一场决斗,结果恶龙被盛怒的阿祥杀死了。但是,阿祥也受了重伤,上岸后因流血过多而晕死过去。

      碧螺姑娘和众乡亲把阿祥救了回家,可阿祥却因流血太多而落下了顽疾,从此卧床不起。任凭碧螺姑娘请来各地名医,用尽良方好药,阿祥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严重,最后发展到水米不进生命垂危。万般无奈之下,碧螺姑娘决定亲自上山寻找草药为阿祥治病。

      有一天,正在君山上找寻草药的碧螺姑娘,忽然发现山凹中长着一棵翠绿欲滴的青叶树。碧螺姑娘毫不迟疑地来到青叶树的旁边,似乎是人树有缘,姑娘对之爱抚有加,久久不肯离去。由于跋涉渴累,姑娘无意之中摘取了两片青叶放入口中咀嚼。

      突然,一股从未有过的清香直透五脏六腑,清爽与舒服交替出现。聪慧绝顶的碧螺姑娘,瞬间顿悟到终于找到了可以医治好阿祥的灵丹妙药了。

      高兴之余的碧螺姑娘,迅即于青叶树前虔诚地祈祷说:“过往神灵作证,弟子今取青叶为心上人治病,倘若天意怜悯,能使勇士康复,碧螺愿以生命代之!”

      祷毕,碧螺姑娘又对着青叶树连叩了几个响头。然后,才摘取了翠绿的青叶,火速赶回家中。此时,躺在病榻上的阿祥已经奄奄一息,命如游丝。心如刀绞的姑娘顾不上喘口气,便煮水泡开采回的青叶。

      姑娘小心扶起阿祥,将青叶汤水一口一口地给他喂下。才刚喝下几口的阿祥,朦朦胧胧间便觉得有一股清爽之气,由咽喉而下直达丹田,如策电驱雷般的,瞬间感觉四肢百骸通彻无比。阿祥猛地睁开眼睛,伸手抢过碧螺姑娘手中捧着的碗,几大口便将一碗青叶汤水喝个干净。

      几天以后,阿祥的病竟然逐渐好了起来。但是,由于精元之气无法完全恢复,阿祥依然还是下不了床。任凭聪慧的碧螺姑娘想尽办法,总不见奏效。最后,碧螺姑娘决心牺牲自己,运用祖传的秘法将自己的精元之气输给阿祥,以换取阿祥的完全康复。

      此后的一段时间,碧螺姑娘总是把采来的鲜嫩青叶先贴在自己的胸前吸纳元气,然后将青叶搓揉后泡制成汤药,每天定时给阿祥喝下。终于,阿祥能够拄拐下床走动了。

      不久,阿祥的身体得到了完全的康复。但是,人们却发现,原本美丽明亮的碧螺姑娘,却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了。

      某日,上山采药的碧螺姑娘没有回家,万般焦急的阿祥和众乡亲上山寻找,他们发现碧螺姑娘已经安详地倒在了青叶树下。

      悲痛欲绝的阿祥和众乡亲们,隆重地祭奠了碧螺姑娘后,将她安葬在青叶树下,使姑娘永远和青叶树融为一体。

      苍翠欲滴的青叶树就是洞庭君山的茶树。人们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从此便将茶树取名为“碧螺春”。

      曾有江南茶痴者游览洞庭东山时,在观赏并品饮天下绝品碧螺春时,听到了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感慨之余,特赋一首《咏碧螺姑娘》诗以记其美。诗云:

      鹧鸪春绿君山美,丹血痴情化碧青。

      洒遍洞庭香馥郁,姑娘含笑飨多情!

      故事已经讲完许久,但葛老仙翁依然处于忘我的遐思之中。许久,俩翁才在沉寂的月影之中回过神来。只听老仙翁无限感慨地说:“人间之真情与无私,最是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每逢有一玉洁冰清的奇女子出现,大都皆能演绎出一段脍炙人口乃至传承不绝的故事。甚至,还能够因此而感化出无数奸人妒妇知改向善,真可谓功德无量哉!”

      茶莽先生颔首赞同地说:“仙翁所言极是!这人世几千年下来,虽说均为须眉男子所霸道着,但这难免给人以阳刚血性有余而柔美不足的遗憾。难能有像碧螺姑娘这样纯情似水,敢于爱恋和勇于献身的奇女子,留下了一段段柔美无私的纯情故事,这才冲淡了人世间由男人们所演绎的肮脏与龌龊、血腥与利欲氛围!”

      沿着有关碧螺姑娘的话题,两老畅谈竟夜,一直界临三更,方才饮尽杯中残茶,俩翁起身拱手,约定会期,各自御风而去。

      时值春末夏初,茶莽先生应约到江平家中品茗赏书画。关于画家江平者,今日特别痴迷于画作本地神山之山石,其所画山石,画技颇为独到。

      其实,江平痴情于神山之奇石由来已久,其平日往往视石为挚友,以石为知音,以故能够集中所有之情感,力作于山石图。凡有新作品毕功,江平必约茶莽先生观评之。

      每常应邀观赏新作之余,茶莽先生皆能结合文哲内涵与直观感受,围绕着画石与表现石性的问题,与江平进行了一番颇有意思的议论。

      茶莽先生静观于一幅新作山石图后,感而开门直入地议论道:“历来行家丹青画石,大多以秀、奇、险而为之。独凸显石头之灵韵与风骨者,实在寡有为之者。究其原因,鄙意以为有二:其一,石头乃为坚硬之物,艺术提升其风骨,似乎被历来画者所忽视;其二,以艺术语言表达石头之风骨,难度极大,以致使诸多画者难有作为。因此,从理论上说,一块无有或绝少衬物的石头,要把其清高、傲然、睿智等等气节与雅趣天然完全形神合一地运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其难度确实非一般画者所能为之。”

      江平以赞赏的口吻附和道:“茶老所论极是。在下画石,确实是想步古人大家之尘末,将自己的个人情感附着于石头之上,给人以观画之时,感受到些须之灵气,借此提高画作的艺术属性。”

      茶莽先生接过江平的话题说道:“书画作为一门人类之高雅艺术,它用艺术语言再现了人们古往今来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度浓缩了人们的理想和情操,表达了画家对社会的求诉和希望。近代著名爱国画家徐悲鸿,曾就郑燮的一幅《兰竹》图上题词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在徐悲鸿看来,板桥先生能够以竹、兰等常见之物,来凸显艺术家所赋予的风骨情操,确实是史上罕有之典型之一。”

      江平颔首,连连点头。只听茶莽先生进一步往下说道:“从板桥先生身上延展开去,纵观古今毕生从事文化艺术的人们,大多因知识渊博且见多识广,而能洞见时政之优劣,道德风尚之好坏。更因为史上大多从事文化艺术的先辈,终生秉性清高孤傲,不善于逢迎流俗,因此自然不能见容于当时。这就决定了诸多文化艺术者们,于在世时摆脱不了穷困潦倒或者苦难悲惨的宿命,而让后人扼腕叹息。”

      听到这里的江平,也不无感慨地说:“这就是说,从历代传世的书画艺术品看,以表现愤世疾俗、超尘出脱、借物言志,乃至歌咏山水的作品居多,而对当时歌功颂德的作品则相对稀寡,个中之缘由就在于此了。”

      茶莽先生肯定地说道:“是的。历代文人尽管遭遇不同,但大多数都能安贫守志,甚至有相当多的文人艺术家,最终被迫远离凡尘,归隐山野而玩娱林泉,这其实也是最好且最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如此悲怅的结论,顿时使江平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许久,他才用低缓的语调说道:“兴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采用避世的方法将越来越少。理论上说,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将越来越尊崇于现实主义,而淡化脱离社会现实的清苦虚无主义。文人艺术家也是人,他们也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理所当然地也应得到相同的精神和物质享受。为此,相信现代的文人艺术家们将难免不断淡化不入流俗的清高与孤傲,而因功利的需要而想尽办法去适应社会,去奋斗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回报。”

      茶莽先生用惊讶的眼神,看着平日安分守己的江平良久,然后深深地长叹了一口气说:“物欲横流,将置千古文人风骨于何地!”

      只听江平猛然间放胆地提高了声音,他用不容辩驳的语调说道:“山河依旧,风流常在,茶老何必杞人忧天!”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