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流火,自珠城启行,穿楚地越湘境,先赴韶山,在伟人故里触摸峥嵘岁月;再抵贵阳,于山城烟火中品咂人间百味。继而向六盘水而去,登乌蒙大草原,看云浪翻涌接天际;访二十四道拐,在盘山路的褶皱里读尽历史沧桑。末了再返韶山,让红色记忆二次沉淀。这一路,脚印深深浅浅刻在大地,而心头萦绕的诗与情,早已漫过山川湖海……
韶山的温度
珠城的雾还恋着檐角
大巴已剖开晨色的薄衣
傍晚卸下行囊时
舌尖仍粘着
湘府香城漫过来的甜
出租车劈开晚霞的碎金
新天地的灯便亮了
像星子不小心撒落人间
小吃摊的烟火漫过鼻翼
手工艺品的桌台前
眨着古旧的眼
"福"字雕刻下
我们的影子叠成一枚暖章
"不负韶华"的木牌
稳稳接住岁月的笑靥
红旗雕塑前
风正轻轻读着
我们眼里跳动的光
夜市的喧嚣里
所有滋味都在悄悄发酵
连心跳的鼓点上
都沾着——
韶山的温度
夜访甲秀楼·怀王阳明
夜漫过南明河时
阳明的衣袂正拂过浮玉桥
甲秀楼把影子浸在水里
像他当年蘸墨的砚台
灯光描飞檐的弧
翘角挑着月
恰如他指尖悬着的理
红棂漏的暖
碎成河面银鳞
是心学在涟漪里亮起来的星
白石柱站着
六百年在石纹里发潮
他曾靠过的那截
还留着“知行”的温度
风铃打个盹
落进草里生了根
像他播下的种子
在黔山黔水间 长成光阴
转个弯
翠微园的砖咬着月光
苔藓写密语
长衫扫过 松静 竹凉
诗从碑里渗出来
混着他龙场的风雪
顺藤萝 沿河风
与水声撞个满怀时
正撞见他低头
在河面誊写“致良知”
灯影晃
六百年的脚步
踩着波纹靠岸
其中一步 印着他的屐痕
六盘水野玉海·海坪的午后
阳光把金箔铺在石板路上
攒动的人影像流动的河
彝族姑娘的银饰晃着光
小伙的歌声飞到吊脚楼的青瓦上
一杯糯米酒递过来
印着云 晃着天
我们仰起头
让甜 漫过喉咙 漫过岁月的墙
巷子深处飘着香
熏肉的烟 荞饼的烫
老阿妈把日月绣进查尔瓦
针脚里 落满星星和山岗
陀螺博物馆站成陀螺的模样
推门 就撞见童年的小道
木陀螺转啊转
转出一串 啪 啪 啪的响
千户彝寨趴在山岗上
青瓦叠着青瓦 木楼挨着木楼
炊烟牵着阳光 慢慢爬
像先民们 没说完的絮语
乌蒙山之坡上草原
乌蒙山把草铺向云端
西南的风 数着它的海拔
登上去 豪迈从骨头里漫出来
百草坪摊开云海
浪涛在脚下翻涌时
牛马正把影子 轻轻踩进草叶
群峰是雾的游鱼
一忽儿沉 一忽儿浮
天池接住天光云影
用粼粼的碎银
铺一条路
栈道缝着草原的褶皱
游人的脚印 落进草色里
有的 成了驻足的礁石
有的 长成会笑的花
连同那些自在的 惬意的
都成了 流动的诗行
二十四道拐的丰碑
去二十四道拐
不为贪看山的峻伟
是来赴一场肃穆的约定
与烽火里那些
把名字凿进石头的魂
盘州的大巴摇啊摇
摇进晴隆南郊的旧光阴
鸦关默立陡崖
三百五十米直线距离
被二十四道弯抻长
六十度斜坡托着"S"形的路
像根绷紧的弓弦
拽着四公里烽烟
景交车碾过当年的辙
来回摩挲 与历史擦肩
观景台的风掀起衣袂
青山在远处低喃
说那些不眠的守护
说公路与大桥怎样
在枪林弹雨中 把生命线
拧成永不松脱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