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中国 >>  新闻视线 >> “方方之怒”的尴尬与意义
    “方方之怒”的尴尬与意义
    • 作者:王聃 更新时间:2014-05-29 03:09:53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88

      5月1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通过微博爆料,湖北省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存在问题,某位诗人在推荐前把所有评委搞定了,最终以全票获得了推荐参评资格。有消息称,方方所指的诗人是作家柳忠秧。柳忠秧日前表示,不认识评委,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5月27日《新京报》)

      无论如何,这都是非常尴尬和充满冲突的一幕。作为一个严肃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的正向价值毋庸置疑。客观而论,其参选者整体上非常多样而且很优秀,但是,经过舆论的发酵与放大,这次评奖仿佛变成了只有柳忠秧参与的评选,这无疑是一种价值流失。
      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这样的沸沸扬扬新闻,早已淡出公众视野的鲁迅文学奖,才再次被社会所关注。穿越“方方之怒”,我们可以看到严肃文学在当今社会的微妙命运。
      一个不能不放大的细节是:方方选择了微博作为“举报”的载体。作为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本该有其他途径去“纠偏”,她之所以选择微博,无非是不想依靠权力破坏现有的评奖程序;同时,她又试图通过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平台,将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弊病大白于天下,形成舆论压力。
      从常理来分析,文学奖项评选过程中出现争议的声音,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从2007年有数名评委成为最终获奖者,到2010年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凭借“羊羔体”获得诗歌奖,争议一直不断且集中在评奖程序乃至权钱影响力方面,这显然是发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纪律,其第一条就是,“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要坚持评奖标准,实行评委名单公开、评委会评语公开制度”。与鲁迅文学奖有关的种种非议越来越多,但“权威性”与“公正性”的深刻省思与总结,却似乎从未出现。其中的缘由到底何在?相对封闭的评奖体制固然难辞其咎,但最大的缘由可能在于,社会的氛围如此,曾经“不苟同”的文学界,也适应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沉默。
      假如鲁迅活到今天,他还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吗?很多微博网友的发问,发人深省。从这个角度来说,“方方之怒”打破了心照不宣的沉默。但是,一个省作协主席仍需借助舆论的影响力来对抗现实,她虽然表现得执拗却不免显得孤独。
      鲁迅文学奖的评定,从来都不是私相授受,它关系着一个国家文学与文化品格的高度,也攸关网络时代中严肃文学的式微与否。对于柳忠秧“拉关系”事件,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必须做出公开的回应,并构建起确保文学评选不至于沦为交易的透明制度。(王聃)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