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2016-08-22 12:36:47 刘大先:诗是尘世的安慰
    诗最根本的底色是真诚——我没有用“诗歌”,而是用“诗”,是因为吟咏传统断裂已久,“诗”和“歌”早已分为二途,“诗”更多诉诸于视觉阅读和沉思,“歌”则日益在大众文化中走向声光电音的娱乐一道。真诚是一条红线,它似乎若有若无,但在敏锐的诗歌读者那里,无论怎么掩饰都遮...   [阅读全文]
    2016-08-15 09:17:33 张立群:近年来东北诗歌创作的格局与态势
       [阅读全文]
    2016-08-04 09:29:21 任启发:落草为诗 “点击”时代
    第一次接触雷人诗歌的时候,我最为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这个诗人怎么这么自恋呢?写首诗,不至于弄得分秒不差啊!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随着和他的熟悉,也知道了他创作的过程,他是挤出所有的零碎时间,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手机上或者在键盘上,写下了这么多诗歌,真的佩服他...   [阅读全文]
    2016-05-23 10:08:53 新诗普及教育的软肋及改善策略
    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说过: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在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这个喻指高度肯定诗歌像女教师那样温婉圣洁,教会人们热爱生活、拥戴生命,提升优雅的精神境界。它与众不同的情感浸润与思维方法,对于滋养性情、砥砺品格,具有其他东西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   [阅读全文]
    2016-05-20 08:20:22 苏晋:今夜,我用诗歌击穿我自己
    电影通常温纯,而纪录片总是硬的;诗歌往往绵软,但纪录片《我的诗篇》中六位中国当代工人的故事和诗粗粝、质感,直抵灵魂——“麻木地制造着美丽的雪花”的叉车工人乌鸟鸟,失业了;“好些年,比一片羽毛更飘荡”的彝族工人吉克阿优填着鸭毛;熨烫工邬霞要“把吊带熨平……等待唯...   [阅读全文]
    2016-05-20 08:19:00 祝凤鸣:骨头与桃花——读田晓华
    我去年秋天赴英国,曾拜访过诗人济慈故居。位于伦敦市中心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医学研究举世闻名——由于济慈曾在其附属医院“盖氏医院”接受过药剂师培训,诗人名字赫然列于学院杰出校友之榜首,该学院还开设了一门独一无二的课程叫“文学与医学”。悲观的人们常将我们这个世界命...   [阅读全文]
    2016-05-09 11:28:49 “大诗意”写作:汉语诗歌的新方向
    日前,“两岸四地”第7届当代诗学论坛·代际经验与诗学呈现国际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办,这是著名诗歌评论家杨匡汉在会上的主题发言。当代新诗成就超过代三十年以整体性思维观之,近60多年来的中国当代诗歌,首先应当充分肯定它的成就和实绩——尽管历经坎坷和教训。理由有三条:其...   [阅读全文]
    2016-05-05 10:30:46 杨斌华:民间诗歌与文学的生长性
      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民间诗歌的现状、延伸以及它的发展趋势,我觉得,在此提出一个文学的生长性的概念非常重要。事实上,这也是拓展民间诗歌成长空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以往对一种历史文化的经典化认识总是被一种总体性的观念所统摄,这里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或者...   [阅读全文]
    2016-04-21 10:57:24 共时性视野下的“七〇后”诗歌批评
    理论界总是力图从整体上去概说各种批评范式和研究内容的总体特征,但面对芜杂的诗歌批评景观而又不得不放弃归纳的努力,仅简单地根据出生时间将丰富的诗歌批评划入“70后”或“80后”的“领地”,规避了其中包含的各种差异和代际传承。但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出生时间和生活背景决...   [阅读全文]
    2016-03-21 03:10:05 正当“不惑”的“70后”诗歌批评
      就目前的状态来看,“70后”诗歌批评还处于稳步生长的阶段,蕴藏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处于“不惑之年”“70后”诗歌批评群体在逐步形成稳定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批评趣味和学术品格。“70后”诗歌批评群体还有更为广阔的学术前景,而取决于其未来的除了他们...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