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诗歌高地 >>  诗评 >> 曹有山:一次芬芳的阅读
    曹有山:一次芬芳的阅读
    • 作者:曹有山 更新时间:2011-06-30 02:32:2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05
    [导读]读青海诗人李元业的诗文和其他
     
      读诗有时候真是犹如我们去吃奶糖,在读到青海青年诗人李元业诗句的“阅读心理”里让我突然想起了儿时吃糖的情景。记得那时候的我们能够得到大人奖赏的“大白兔”或“喔喔佳佳”奶糖真是高兴的“合不拢嘴”。尤其是吃糖时一定会省着吃,放到嘴里也是不敢“乱嚼”地把奶糖“三下五除二”给解决了。当吃完的时候糖纸一定还会收藏起来,一有时间总会拿出来可能会在同伴面前“炫耀”。可是如今我们的阅读有这样的“儿时情趣”吗?似乎是很少有了,理由呢?忙,没有时间去读书,压力大。叫他回答,却不知道自己忙啥了。

      读到青海诗人李元业饱含深情的诗句和其他的部分作者不例外也是在“新浪博客”里,这一两个月读下来初步感觉挺好。特别是还得有阅读的耐心,你才方可去“领略”他诗歌的“风采”。凡是一种有生命热度的文字如果是没有个体的投入,便不会有温度的。可是我在读了一些文字后,发现的却是作者们的“急功近利”或“急于露脸”的心态迫切。 “十年磨一剑”的事情可能将要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了。 我认为,好的诗歌“从古到今”需要诗人自身的文化储备以及诗人的品质和勇敢外,还得需要对自身的耐力进行近乎残酷的考验和见证。诗人李元业,身在我们省的青南也是近两年来网络上比较活跃的一位诗人。和别的人不同的是他是远离“文学圈”的诗人,在他人忙于参加各种“研讨”或“座谈会”的时候,“忧郁孤寂”的诗人一直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潜心于读书学习。我想这样的一位诗人写出的作品我们是一定要读的,而且得拿出儿时吃糖的“情趣”来读。“乱嚼”是对诗歌的“亵渎”,尽管诗人的作品会有不成熟的地方让我们去“可圈可点”。是好的作品,我也不大喜欢一味地去“玩语言”或“玩技巧”,过于“修饰”的东西是终究会随着时间老去的。网络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纸墨解放了写作的生产力,近些年被一部分作者采用或接收了这种方便快捷的写作方式。当文学创作的“流程”是绝对不可以和市场生产的“批量”制造相比拟的。就拿这“博客”写作来说,没有了文学编辑的“严格把关”后,网络文字数量上很“繁荣”,质量却是“折扣”。

      诗人李元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下在网络上来写他业余热爱的诗歌的 ,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可观的成绩。如:

      《海拔》

      这是什么?每个人面对高度

      都已经习惯于鄙视

      鄙视这高度有垫脚石,或者有靠山

      一些黑色的、暖昧的、肮脏的

      交易好像藏身其中

      好像高度的地基不牢固

      好像高度的内心是败絮

      这高度里有棱角吗

      有执着虚器,缓缓揭帘的人吗

      谁都想盈满

      但谁是畏难的,谁又是站在别人肩膀上

      拉三道四的人

      我很惶恐,具有莫名的秽污

      德、学、才、艺、善

      该长就长,该短就短

      不浮华,一切甚好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文学界,所谓的“畅销书”可以“批量”生产的时候。文风可能也“浮躁”起来了。特别是他在这首诗歌里的“该长就长,该短就短”让我不仅又想起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的那句似乎是名言的句子“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诗人的这首诗歌表达的远非只出现的我们的文学界,如这首诗的后三行“德、学、才、艺、善;该长就长,该短就短;不浮华,一切甚好”。实际上我们自身的做人里,不可否认已经大有这样的“世相”出现,“不浮华,一切甚好”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的诗歌理想的时候,也是他对诗歌的抱负。因为是“垃圾”尽管你“伪装”或“粉饰”的再好,也会有“浮出水面”的一天让人们去“清理”。

      他的诗歌也可以让人引起一些思考,不至于丧失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良知”和判断力:如;

      《风居住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现在被街道自己霸占

      放置风在一个很不安全的位置,像把一个鱼网

      搁置在了大山之巅

      一道阳光射下来,鱼腥味、腐烂味

      一寸寸逼近,那些在内心供奉神龛的人

      把风进行了一次不妥当的处理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较之以前人们的“吃穿住行”在发生着变化的同时。思想和观念也在做着与之相“适应”的“自我调整”。对于这一点因为古人也是早有言在先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此在看来任何一次社会的“变革”中“普通民众”永远是“无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无需指责什么的。但诗人的忧虑我想也是不在于此的,而他的担心或拷问是“妄自猜测”的话可能在于“一个商业社会的高度发达是否可以相应地带来道德的文明呢?”。这点和好多优秀作家的表达在“内质”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是否又可以称呼他为“悲情诗人”呢?

      深入大地内部的诗人,我敢肯定在以后的日子里是必将会行远的。最后我在这“荒芜”的草原祈愿写出佳作,走的更远!之所以有了这个判断是因为,我在芬芳的阅读里已经吃到儿时的奶糖了!

      2011年6月26日夜1时37分写于青南草原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