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中国 >>  业界动态 >> 2010年度河北散文排行榜
    2010年度河北散文排行榜
    • 作者:东方 更新时间:2011-03-03 05:06:13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092

      

          河北作协散文艺委会组织专家进行2010年度河北散文排行榜评选,经过认真阅读作品,充分讨论酝酿,最后以无计名投票方式评选出10篇优秀作品(见河北散文艺委会新浪博客)。获选作品名单及评语如下:

      名单:

      赵立春    《皇朝遗梦》              《十月》2010年第6期

      邢  卓    《乌梁素海边的生死想象》  《散文百家》2010年第5期

      刘江滨    《桃之夭夭》              《美文》2010年12月(上)

      清河鱼    《乡村的电视》            《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

      田  林    《锈色时光》              《长城》2010年第3期

      碣  石    《看云》                  《散文百家》2010年第7期

      杨瑞霞    《离亲泪》                《天涯》2010年第2期

      王洪勇    《沉重的乡村》            《散文百家》2010年第4期

      王克楠    《乡村,依次消失》        《散文百家》2010年第7期

      张秀超    《最后的背影》            《散文选刊》2010年第3期(上)

      评语:

      赵立春    《皇朝遗梦》              《十月》2010年第6期

      一篇关于响堂山历史、人物和佛教艺术的文化随笔,气象开阔、内容丰富、考证精细。文体上,以三个历史时期为结构,用叙事性语言揭秘传奇,介绍性语言记载文物,也见造诣。

      邢  卓    《乌梁素海边的生死想象》  《散文百家》2010年第5期

      作者是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因捍卫真理而身遭不公,含冤受屈下,徘徊在生死边界之间。凝重、隽永的文风再现了当年内心悲凉与希冀的纠结,表达了对社会非理性的控诉和对正义的信仰。

      刘江滨    《桃之夭夭》              《美文》2010年12月(上)

      洋洋洒洒、厚积薄发地梳理了“桃木”的神性,“桃色”的浪漫,“桃源”的意境等桃的多重文化内涵。积淀深厚,格调高雅。

      清河鱼    《乡村的电视》            《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

      用自然的笔法,跳跃的结构追忆了电视在乡村出现和普及的情景,并反思了电视对乡村生活的深刻改变。追忆时活泼、轻松,反思时惆怅、忧郁。

      田  林    《锈色时光》              《长城》2010年第3期

      剥开岁月尘封的锈迹,表达了对普通、孱弱生命的悲悯关怀和对集权社会,人性好斗的深刻反思。笔调温情又讥讽,紧张又舒缓,游刃、娴熟。

      碣  石    《看云》                  《散文百家》2010年第7期

      简单的云在作者充满灵性的目光下,具有了纯粹而轻盈的品质。更深一层的是,通过看云了悟了看待人生的新视角——欣赏。

      杨瑞霞    《离亲泪》                《天涯》2010年第2期

      平静的语调、简单的语词真切记录了与父亲离别的最后一段日子。点点滴滴地,细密地记述里浸透着隐忍在心中的爱与痛。

      王洪勇    《沉重的乡村》            《散文百家》2010年第4期

      贫困、饥饿、非正常死亡、日复一日苍白而又陈旧的日子占满了作者的乡村记忆。这些早已远去的岁月,因它的真实而沉重仍不能让人释怀。

      王克楠    《乡村,依次消失》        《散文百家》2010年第7期

      城市正在侵吞乡村,消失的不仅是老街道、老房子、菜园、古井,还有它们所承载的生活内容和情感记忆。作者一面紧紧地守住那些记忆,一面反思乡村的消失所伴随而来的文化缺失。

      张秀超    《最后的背影》            《散文选刊》2010年第3期(上)

      “踉跄而凄寒的背影”是父亲留给作者最后的记忆。这个背景浓缩了年近六十,体弱多病的父亲为供女儿上学所付出的种种艰辛。细腻的叙述读之令人动容,也彰显了父爱的温暖和博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