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古体诗 >> 陈国星:与百姓同心、与正义同在
    陈国星:与百姓同心、与正义同在
    • 作者:陈国星 更新时间:2010-11-07 06:09:03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749
    [导读]表达一个主题要与情感有关才行,用细节体现出来十分重要

     

      我曾经导演过《孔繁森》;导演过反映建国初期爱国知识分子和铁血军人为了抵御西方政治经济封锁,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横空出世》;拍过盲人女孩不屈服于命运而赢得世界残奥会中国第一块奖牌的《黑眼睛》;导演过越战中的独臂武警回到和平年代重新面对新的挑战的《我的左手》。我刚刚拍完的《第一书记》,是写安徽干部沈浩在小岗村6年兢兢业业,最后倒在岗位上,让今天的人思考我们追求的人生价值何在。影片放映后来自各界的口碑不错,有专家形容这部电影是“与生活同步、与时代同行、与百姓同心、与正义同在”。《第一书记》仅北京地区票房目前就900多万元,这对于一部投资1000多万元的项目来说,是个绝好的消息。能够为主旋律电影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贡献智慧和经验,这是我莫大的欣慰。

      每当有人让我总结一下这些年的拍摄体会,希望拿出几条有借鉴价值的创作经验时,我一直很犯难,原因何在?第一,这些人物传记电影的创作离不开那个真实人物本身的性格魅力,他们高尚的情操赋予了个体生命以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奋斗与追寻成全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成全了他们所引领的那个社会主流价值,否则这样的电影不会富有生命力。正是他们的精彩才有了电影的精彩,正是他们的成功才有了电影的成功。第二,导演创作本身其实很难理性地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我也没看到什么外国著名导演具有特别启发性的艺术总结。创作原本是个人化劳动,每个个体的思维角度、敏感点、进入方式都千差万别,不同导演拍摄同一个作品也很不相同。再者,电影还依靠着策划、编剧、演员、摄影、美术、剪辑等诸多行业的共同完成,导演仅仅是组织者、判断者。电影导演更像是一场体育比赛里面的十项全能冠军,单一项目上既比不过编剧,也比不过摄影,更不会表演。聪明的导演能争个综合得分的最高者就实属不易。

      主旋律电影在中国是个天地广阔的类型

      我们所塑造的主人公,他身上的价值取向只有更加贴近我们这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取向,才能真正打动观众,观众才愿意接受。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主旋律电影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就是在弘扬党和政府需要的精神实质方面,容易直接表达主题,或者不经意间人为拔高,注意了提升人物,却忽略了英模身上朴素的、平凡的但应该被尊重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更易让观众接受,能够触动人心。拍摄《第一书记》时,我们深切感受到,沈浩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他艰苦奋斗、甘守寂寞、转变观念,使小岗村脱贫致富,胡锦涛总书记对他说“群众按红手印留你,是对你最大的褒奖”。这些作为新闻挖掘的主题都对,但电影要区别于新闻报道,区别于提炼出来的概念,要还原出普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而不是贴标签。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幸福追求,应该跟整个社会并不矛盾,英模人物不能游离在外,与当下社会人群内心深处应该有个对接。英模应该生存在我们整个社会所信奉的活生生的价值体验里。

      《焦裕禄》的价值在于真切反映物质极度匮乏时期,一个共产党人牺牲小我、注重道德品质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因此影片上映后被广大观众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在西藏的高寒地区留下很多感人事迹,影片《孔繁森》突出道德感化与人格精神魅力来突显他的价值所在;《我的左手》里的丁晓兵是个铮铮铁汉,断臂不丢尊严,伤残不要照顾,体现了职业军人在和平时期应有的不服输精神。那么进入新世纪,这个“60后”的沈浩该怎么写呢?他是机关里的普通人并非领导,与我们有一样的价值取向,有拓展自己成就的事业梦想,牺牲家人幸福来换取自己的成功不是这代人的思维。他既要家人的幸福,又要自己的成就。他身上既有传统价值观的承继,又有新的价值观的开掘。所以,如何安排妻女、照顾老母等问题变得非常丰富和扭结。《第一书记》就是要以基层干部的丰富性为主导,还原出一个常人的精神本质和人的常态中的高尚。他是个能够变通的人,能做事、做成事就不在话下。这个电影人物的定位应该在这个地方,价值也在这个地方。我们所拍摄的影片,就是要过滤掉过多的完美,不刻意拔高他的党性、境界以及他所背负的责任,而是正视他在机关18年无发展的个人困境,放大他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尴尬,以及这种尴尬背后的矛盾挣扎。我和编剧一起用了较多篇幅来表现他家庭关系的冲突,再现他如何解决家庭困境,比如饭桌上他给三个女人每人廉了菜讨好她们。妻子说村子要发展,样样都要钱,财政厅又不是你家的,怎么办?沈浩并不确定自己能干好,只是淡淡的俩字“跑呗”,平实、真诚。这些常人的诉求,从一开场就堆积着平淡,堆积着隐含在生活深层的那些挣扎,积累着他起步的艰辛,以及在通往成功道路上所付出的代价。在导演处理上,我们没有像过去那样表达主人公与妻子和老母的分离,表现他充满奉献地走向战场。我们更愿意把主人公的生活看成是舞台而非战场,是实现自我价值而非简单奉献。我们依托的是对生活本质的尊重,对一个有担当情怀的人的尊重。

      表达一个主题要与情感有关才行,用细节体现出来十分重要

      现在人们观影很在乎情绪,哭要哭得透、笑要笑得爽,既要赏心悦目又要荡气回肠,人们消费的就是你给予的某种情绪。因此,对于《第一书记》的情感主题,我们排除了两次留人一次留魂的事迹模式,而是确定为沈浩的6年是他一步步走进小岗人民心灵的6年。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思路,在主题确定之后,靠细节取胜。

      我创作的习惯是从细节入手,在找到大感觉的同时,已经有了一些精彩的细节或是雏形,甚至经常是先有细节、后有故事。人物的事迹大都无法更改,需要靠细节的强化、动人来吸引观众。拍摄过程中,我们经常给演员激情讲述、澎湃说戏,这些地方都是细节。《第一书记》的剧本没出来时,就有了吴奶奶请吃饭,村民一个个传递手机的感人设想,形象化地传达村民按红手印的内心愿望。正是这个细节设计,成功支撑着我们数易其稿,最终磨出了剧本。从修一条路,到架一座桥,他抛弃掉传统知识分子的面子,千辛万苦见到铁道部长,恳求部长。他这是为了实现对村官的承诺,对百姓的承诺。我们用艺术化的手段,成功解决了人物的心理历程。影片中写实和高度写意相交叉,比如带女儿探望残疾村民一家,用逆光镜头追随,看着如此破败的房屋和难以自食其力的疯女人时,父亲慈祥无奈的脸,女儿迷茫不解,抒情且充满诗意,让观众享受情感过程。片中沈浩披麻戴孝的场景是精心设计的。了解农村的人都知道为别人披麻戴孝在农村是多么不易,但是沈浩这样做了。他用极大的胸怀让朴素的社会群落看到了今天干部高尚的一面,这些发自内心的温暖也会温暖银幕下面普通人的心灵。

      “与生活同步、与时代同行、与百姓同心、与正义同在”是对我个人创作的极大鞭策。我把它奉献给在一线创作的同行们,以此鼓励我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