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古体诗 >> 张胜友谈影视政论作品
    张胜友谈影视政论作品
    • 作者:武翩翩 更新时间:2010-02-12 03:38:21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953

    “影视政论作品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专访作家张胜友

      日前,由作家张胜友担纲总撰稿的六集电视政论片《风帆起珠江》和高清历史文献片《古田会议》双双荣获电视大奖:《风帆起珠江》获中国广播影视第21届星光奖,《古田会议》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2008—2009年度十佳纪录长片奖。记者近日就影视政论文学创作的话题采访了张胜友。

      记 者:您新近获奖的两部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均广受好评。我看过您的《风帆起珠江》,印象十分深刻,这部片子给人以一种心灵震撼、一种交响诗般的感受。能否谈一下您当时的创作经历和心得?

      张胜友:你提到“交响诗”般的感受,这正是我在创作时所倾力追求的。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影视政论作品,如何把它写得厚重,写得有历史感,写得有说服力和震撼人心,这确实需要动一番脑筋。《风帆起珠江》分三条线交错递进:第一条线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史,第二条线是20世纪至21世纪的全球经济浪潮,第三条线就是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这三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万古江河”、“开启国门”、“深圳破冰”、“潮涌珠江”、“继往开来”、“中国之路”六个篇章。之所以要选择珠江,就是因为珠江流域涵盖了虎门硝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国富民,但先哲们的努力却全部归于失败,可以说这些事件构成了中国近代史悲壮的缩影。而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和邓小平又重新选择了珠江,从而推进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改革,最后取得了巨大成功。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以及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这些都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快速崛起。《风帆起珠江》这部纪录片,就是在向大家阐释“为什么中国要选择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种深刻的社会主题。

      记者: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您的创作重心从报告文学转向影视政论作品,先后撰写了《力挽狂澜》《十年潮》《基石》《人口纵横》《商魂》《历史的抉择》《闽西:山魂海恋》《石狮之谜》《海沧:中国热土》《2000奥运:光荣与梦想》《海南,中国大特区》《中国公务员》《让浦东告诉世界》《海之恋》《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数十部影视政论作品。能否谈一下您为何对影视政论作品情有独钟?您心目中好的影视政论作品是怎样的?

      张胜友:影视政论文学是报告文学的衍生物。报告文学被称为“时代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最直接地向人们报告当下发生的社会变革,这点比小说、散文、诗歌这些文学体裁有更为便捷的优势。如今电视、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和新兴的强势媒体能有机结合,产生的效应将是放大式的。解说词与音乐、画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思想驰骋的空间将非常辽阔和自由,甚至是天马行空式的。有些历史和理念如果要用文字表述,需要写一篇很大的文章,而影视政论纪录片用几组镜头就可以把它们表达得酣畅淋漓。

      我创作《2000奥运:光荣与梦想》的时候,就着力表达中国人申办奥运的理念以及我们对奥运精神和体育精神的理解。中华民族有很多要向世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仅仅着眼于中国人热爱和平、中国正在强大、中国人想向世界展示自己,我认为这些还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我用四组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是漂亮的藏族少女在唐古拉山口点燃圣火;二是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一支飞箭穿越夜空点燃圣火;三是远古人类钻木取火,迎来新文明时代;四是现代火箭点火升空,表示高科技社会的到来。这四组镜头乍看之下毫无关联,时空距离遥远,但它们内在的思想和逻辑是层层递进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对文明的理解,对和平以及世界大同的理解,由此引出“所以我们要申办奥运会”的主旨。我认为,上乘的影视政论作品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这也是这种作品的魅力所在。这种力量是靠文学、靠音画、靠艺术手段来实现的,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所以这种类型的作品对作家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记 者:政论体报告文学对创作者的视角、思想深度和结构能力要求很高,您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积累素材,又是如何观察与思考的?影视政论作品如何在影视和文学之间找到自身的平衡?

      张胜友:要写好影视政论作品,作家本身需要具备政治、历史、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知识储备,要具备相应的修养和眼光。作为一个作家、记者和文学工作者,我几十年来都在关注时代,关注政经时事。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和中国改革开放史是20世纪至21世纪人类社会最重大的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我们理应用更开拓、更宏大的手笔来表现它。而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几乎可以说是最好的表现手法——它能够包容巨大的时空跨越,包容丰富而多层次的思想情感,包容从宏观到微观的叙述,可以像黄河长江般澎湃,又可以如涓涓细流般细腻。文学和影视在这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报告文学用文学手段报道真实的世界与人物,使事实产生更强悍的震撼力;加进影视的元素后,它的天地便更加广阔。

      在历史文献片《古田会议》里,当镜头摇到会议旧址,我的文字不会去介绍旧址里的桌椅板凳,而是以一段“80年前,如果红军第四军从未曾在这里驻留,如果毛泽东、朱德、陈毅又未曾在廖家祠堂召集了一个会议,那么中国革命之道路会去向何方”的解说词,引发观众的思考。我在创作影视政论作品时,脑海中往往清楚地出现相应的画面。我细细琢磨全局观念里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推理。这样就可以把很多看似东拉西扯的画面和事件严谨地组合在一起,如同一浪推一浪般讲述我要呈现的历史。好的影视政论作品是具有排山倒海之势的,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通过我们的笔写出的历史宣言应当是立体的、生动的、冲击人们心灵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更不是说教。这就要求影视政论作品具有哲理的语言,具有诗化的意境。

      记 者:作为一名影视政论文学作家,您如何看待当前该领域的创作现状?

      张胜友:当前影视政论作品的创作队伍主要由三类人组成:一是对该题材抱有兴趣的作家,二是新闻记者,三是电视人。我们可以注意到作家以外的创作群体很庞大,他们方兴未艾,成就颇高,创作出的精品之作不胜枚举,几乎涵盖了发生在人类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播出后受众面极广、反响极强烈,可以说是一派“风生水起,多姿多彩”的局面。而和影视政论作品热火朝天的现状形成对比,我认为文学界应该自省的是:不少作家对现实缺乏关注,有些人更倾向于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这一点是急需改变的。

      记 者:您近期在酝酿什么新的作品?

      张胜友:最近在撰写一部闽商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主要反映海洋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作品分为“闽在海中”、“闽商无疆”、“闽商有道”、“商道泱泱”、“融通天下”五大部分,力图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下,为观众呈现出源远流长的闽商精神。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