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古体诗 >> 高小立:电视剧《铁肩担道义》研讨会综述
    高小立:电视剧《铁肩担道义》研讨会综述
    • 作者:高小立 更新时间:2010-10-28 07:35:16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874

     

      央视刚刚播完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光辉一生的电视剧《铁肩担道义》,在观众中赢得了广泛好评,尤其是在革命先驱李大钊工作生活过的北京大学校园引起了热列反响。日前,由北京大学、中央党校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中国电视艺委会主办,宋庆龄基金会文化艺术中心、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承办的该剧研讨会选在了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召开,北京大学的学者、学子,党史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及主创50余人齐聚一堂,对该剧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展开了热烈讨论。

      你们怎么会不知道李大钊是谁呢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会上引用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的一段话——我们经常都在呼唤大师,呼唤经典,呼唤伟人,但是伟人在身边,经典在身边,英雄在身边,大师在身边,我们又未必珍视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未必真正发挥出他们留给我们思想资源的作用。其实,比能否珍视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的一代正在把他们遗忘。总后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该剧编剧之一马继红透露的创作初衷就很值得思考。

      马继红在小学三年级加入少先队时,是在京西万安公墓李大钊的墓碑前举行的宣誓。当她庄严地举起右手、高呼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时候,李大钊就走进了她的心里。马继红说,我和李大钊虽不是同一年代的人,但是李大钊对我的影响刻骨铭心。最终让我下决心创作这部作品的动力是我经历的一件事。那是一次朋友聚会,参加的人有“70后”、“80后”,还有“90后”,最后大家提出每个人讲一个你最敬佩的人,这些人讲的有歌星、影星,还有球星,当然也有艺术家、科学家,当我提出我最敬佩的人是李大钊时,当场很多人都愣住了。他们问李大钊是谁?我当时非常震惊,我说你们怎么会不知道李大钊是谁呢?这可能是我决定拍摄该剧最直接的一个原因。

      拿出一个什么样的剧本是关键

      为了解决创作初期资金难的问题,该剧制片人王智慧四处奔波去融资,唐山市委、乐亭县委给予了大力支持。如何艺术地表现伟人形象,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难点,拿出一个什么样的剧本又是关键。编剧之一高军从深入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县开始了采访。主创针对剧本创作确定了三个要点。一要真实地反映李大钊,把李大钊如何从一个乡村少年,变成一个民主斗士、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最后为共产主义慷慨献身的人生轨迹做一个梳理。二要做到生动感人,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特别强调展现出李大钊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完人。三是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比如在陈独秀、胡适的人物塑造上,力求通过细节和事件,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妙手著文章

      与会者一致认为,主创确立的这三点正是该剧的成功之处,可谓“妙手著文章”。该剧大量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原貌,抓住了中国观众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操,表达了最深厚、最浓烈的爱国情感,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为青年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同时,该剧对于李大钊“道德完人”形象的塑造,对他坚持不懈、慷慨赴死革命精神的震撼描述,在当今重温党史,进行革命历史主义教育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方面,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视教材。与会专家还谈到了该剧对我国现阶段正积极构建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意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说,讲文化软实力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虽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更要反映我们现当代的文化。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是中国现当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李大钊就是其中一位最杰出的代表,剧作把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文化、当代文化中的很多重要思想,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有思想深度、有精神内涵,符合了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让人明白了这份道义为什么

      需要用铁肩去承担

      此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的同学参加,重点探讨了这样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对于青年人学习李大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继承和发扬李大钊高尚的献身精神和道德情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探索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突出意义。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直言我们过去对李大钊宣传的太少了,这次是个弥补。该剧以丰富的历史资源给年轻人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力量,李大钊正直知识分子的人格打动了当代年轻人的心,引导年轻人成功学到人在各种环境下,应该怎么样去奋斗,怎么样去追求光明和幸福,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光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强调文艺创作要更好地挖掘我们丰富的历史资源,用这些资源给年轻人一个丰厚的、健康的精神食量,以革命的先驱精神为时代提供滋养。北大党委宣传部部长赵为民深有感触地说,该剧播出后得到了北大师生的广泛好评,大家普遍认为,该剧主题鲜明、主线清晰、人物形象饱满、故事情节生动、内涵深刻、感人至深,较好地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作中的精品之作。同学们观看反映李大钊事迹的电视剧倍感亲切、深受感动。回顾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活动和不朽功绩,师生们概括出:一是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二是大力培养中国革命事业的青年骨干;三是直接参与和领导伟大的五四运动;四是积极推动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阶级和工农运动相结合;五是开拓北京大学学术研究的新风气,推动北大学术发展。这些都在电视剧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赵为民说,当前,我们既要学习李大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又要学习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探索精神。

      北京大学2008级历史学系本科生傅程豪感言,“铁肩担道义”这句话,我在初中时就已经在书中看到过,那时还不知道是谁讲的这句话,总是在想,这个道义究竟有多少需要用人的血肉肩膀化成铁肩去承担。后来渐渐在读书当中明白了,“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李大钊先生的名言,也是李大钊先生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教科书或者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无法给我们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大钊,而电视剧《铁肩担道义》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李大钊。我还记得最后一集,李大钊与他的战友们唱着《国际歌》走向战场,走向生命的永恒,看完那一幕,我内心始终萦绕着一种强烈的情感,这一情感也驱使了我走到在北大静园草坪北面的李大钊塑像面前。他坚毅的目光注视着远方,似乎依然关注着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我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份道义为什么需要用铁肩去承担。

      参加会议的还有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政委卢江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副部长王京朝,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周炳成,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影视处副处长马佳,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中国电视艺委会副秘书长武桂林,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文艺评论家边国立及《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等媒体相关人士和该剧主创。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丹彦主持会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