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古体诗 >> 王玉明:“主旋律”电影创作:接地气与走国际
    王玉明:“主旋律”电影创作:接地气与走国际
    • 作者:王玉明 更新时间:2016-09-08 09:37:47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575


    提起“主旋律”电影创作,无论是观众,还是创作者,可能不少人都会有抵触的情绪。造成此原因主要是一些相关部门和创作者对“主旋律”电影创作存在不同程度“误读”,将“主旋律”电影视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不是艺术工程、文化工程,不尊重艺术规律、生活规律和欣赏规律,片面突出宣教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从而导致主旋律电影作品的可看性和艺术性大大降低。

    放眼世界影坛,对外传播最多、同时也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一定是一个国家(地区)的“主旋律”作品。只不过“主旋律”的实质内涵是通过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反思,民族、个人的信仰探讨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式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用类似于“主旋律”这样的概念予以框定。国际上哪怕是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商业片,影片中也充斥着这个国家的精神和价值观。

    那么,构成一个国家(民族)真正的“主旋律”到底是什么呢?应该是基于国家(民族)认同、充满自信和自豪的国家意志、民族信仰和国民精神。当这三者相互统一、和谐的时候,“主旋律”影片的内容基本以励志、传奇等为主,故事结局往往也是喜剧的、温馨浪漫的;当这三者不能相互统一和谐的时候,“主旋律”影片的内容基本以二元对立的类型叙事为主,往往围绕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与维护的激烈冲突展开情节,故事结局常常是假丑恶的一方得到了惩治或遏制,而真善美的主人公(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却同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牺牲了生命。从影片创作的艺术规律出发,冲突性是叙事张力的基本条件,因此以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与维护的冲突为主题的影片,是世界影坛最为精彩纷呈的构成部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影片构成了相应的国家(民族)电影乃至文化的经典代表作品,构成了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代表性甚至标志性内容。概言之,体现国家意志、民族信仰和国民精神的“主旋律”影片,其思想实质与基础就是弘扬社会的公平正义,并讴歌为之抗争、为之奋斗的“英雄”人物,哪怕是游走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只要良知未泯、人性回归,就依然会被视为社会修复的希望。英国影片《国王的演讲》、美国影片《阿甘正传》、德国影片《窃听风暴》、韩国影片《辩护人》、伊朗影片《小鞋子》《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出租车》等,都可以被当成各个国家的“主旋律”影片看待,因为这些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志、民族信仰和国民精神。

    我国常见的“主旋律”影片,还缺乏这样的力作。根源在于创作理念陈旧落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创作能量难以自在发挥。因此,“主旋律”电影创作必须实现“接地气”与“走国际”两个转向。

    所谓“接地气”,不能简单理解成“迎合观众”、“迎合市场”。这些年来,打明星牌、动作牌、类型牌“走市场”的“主旋律”影片并不少见,有些影片票房成绩还相当出色,但是思想性艺术性同时得到认可、观众与批评界口碑高的影片少之又少。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接地气”,是指创作立场的根本转向,是指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创作,而不是站在“教育人民”的立场上的自说自话、指手画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主旋律”影片只有真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反映和表现人民群众的真正关切,才能赢得他们的真正认可,受到他们的真正欢迎。尤其是几十年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调整,使得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主旋律”电影创作如果回避这些问题,掩饰社会矛盾,就难以赢得民心,也难以赢得票房和市场。

    所谓“走国际”,是指“主旋律”电影创作要树立国际电影市场意识,在创作上尊重生活规律(内容要客观真实)和艺术规律(故事形象要生动感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都有赖于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才能实现。无论是影视产品还是文字读物,国际受众如果没有接受的兴趣,影响力根本无从谈起。当然我们决不能以“国外观众就喜爱看中国的落后愚昧”这样的阴暗心理来揣测所有的国际观众,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恐怕是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是关于“中国人”的鲜活的故事,而不是概念化地讲述观念中的“中国”故事。伊朗影片《小鞋子》和《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都是小制作,前者的制作预算只有区区18万美元,在美国收获了92万美元的票房;后者的制作预算也只有50万美元,在美国就收获了700多万美元的票房,全球票房更是超过2442万美元。而与《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同一年上映的中国电影《金陵十三钗》,走了国际化大制作路线,制作预算达到了9400万美元,在美国2012和2013年两轮上映的票房总收入却只有32万美元,尽管全球票房达到了9500万美元,但是中国内地就贡献出了59228万元(约合9377万美元)的票房。

    无论是从本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角度,还是从国际传播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角度,“主旋律”电影创作都显得极为重要,意义重大。从文化建构和文化传播的高度看,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不是太多而是精品太少了。实现“主旋律”电影创作转向,大力提升“主旋律”创作的艺术性、思想性与感染力,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才是“主旋律”影片赢得国内外观众和市场的正确路径。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