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古体诗 >> 电视剧《幸福生活万年长》:现实主义的深情守望
    电视剧《幸福生活万年长》:现实主义的深情守望
    • 作者:薛晋文 更新时间:2013-04-07 04:05:20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757
       

     由牛建荣编剧、执导,山西影视集团出品的农村轻喜剧《幸福生活万年长》延续了牛建荣作品一贯的现实主义轻喜剧风格,无论是题材选取、内容表达,还是在喜剧艺术探索、审美理想建构等方面,都自成高格,且独具特色。

      乡土中国的特殊国情,注定了现实主义应该是中国农村剧艺术的主色调,农村剧不仅应观照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环境,揭示农村现代性变迁中的复杂阶层关系,而且应审视乡土社会蜕变转型的矛盾和问题,捕获农村和农民的时代脉搏与精神情绪,正面回应乡土社会的紧迫现实诉求。然而,近年来,部分农村剧却抛弃了现实主义的根基,有的将观念的形态凌驾于情感和人性的表现之上,以至将农村剧艺术直接与新闻画等号;有些以消费品形态覆盖农村的现实困境,甚至将农村渲染成“处处谈恋爱、无处不发情”的欲望场。

      该剧独辟蹊径,以中国农村现代性进程的“生态之痛”为切入点,以人与环境的矛盾为叙事内核,彰显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农耕生活方式和城镇生活方式、农民话语精神和市民话语精神遭遇之后的深层社会转型问题,工业文明携带的生存方式高歌猛进,似乎在倒逼落后的农耕生活方式强制转型,以文明、公德和秩序等为标签的市民话语精神,在悄然助推粗犷、实利和散漫等农民话语精神的转换升级。鉴于此,与其说该剧是在讲述基层农村垃圾治理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深度叩问“人”的问题,在追问妨碍乡村发展的行为惰性和思想惯性更为准确。物质的满足并非幸福的全部,精神的革新和思想的超越往往是幸福的真正彼岸,因为一切艺术其实都是人的“物态化”存在,艺术的观照只不过是为了认识人的处境和困境而已,艺术自然就成了人反思自我存在的一面镜子,农村剧艺术也不例外。

      环顾当下,有的农村剧大胆挑战民族的道德底线,将生理暗示的荤段子当做蛊惑的出彩对白而津津乐道;有的农村剧沦为了市井小巷中的引车卖浆之流,全然没有艺术的雅致格调和精致品味;有的农村剧不说人话、不谈人事,整天在东拉西扯中制造美丽硕大的肥皂泡忽悠大众。

      该剧的创作者秉持“高起低落”的通俗化审美理想,摒弃无底线的相互诋毁糟践,以幽默而不失思辨的话语引人思索。比如,“女子思前夫、男子重后妻”这样的对白话语同样是在言情,但丝毫不轻佻浮躁,在引人发笑中隐隐道出了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围城”窘境,抑或是“两难”困惑。再如,剧中万跃进、范跃进和乔锁兰之间的纠葛,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三角人物组合。这种貌似能撩拨人欲望冲动的三角关系,完全不是以欲望作为情感反映的驱动力,而是以生命困境、良心发现和人性关怀为基石。万跃进是在乔锁兰家庭变故、学费拮据和理想受困之时伸出了援手,这种感情的基点源于生存的窘境和命运的压迫,不是单纯的欲望膨胀,亦非激情的无端勃发。我们说,这样的情感是以命途多舛为底座,以生命发展诉求为支撑,具有现实的厚重性和宽广性,在通俗易懂中抵达了人物的情感命运深处,并让人肃然起敬。还有,对生态和谐、家和万事兴、幸福中国等宏大理念的传达非常生动,没有大道理的呆板灌输,也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借助一个又一个的通俗出彩故事,让人在水到渠成中对大道理倍感心悦诚服。

      该剧在喜剧艺术的探索道路上别具一格,比如,主要人物的姓名设计注入了许多喜剧元素。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分别是“万跃进”和“范跃进”,儿女的名字分别是“开开”和“改改”,它们的韵母都相同,声母却不同,但在方言发声中,他们的名字经常被混为一谈,于是引发了夫妻同名、兄妹同名的诸多笑话,为此主人公多次自我解释和辩驳,但越解释越乱,陡增诸多喜剧卖点。再如,人物性格命运的喜剧效果颇为鲜明。剧中男主人公万跃进对自己的嗜烟习惯执迷不悟,这即是典型的喜剧焦点。作为医生的妻子力主戒烟,老万不是讨价还价就是耍小聪明抵赖,最后甚至大打出手,因为老万看不见吸烟的巨大危害,甚至认为身边的人与他过不去而闷闷不乐,自身难以察觉又执迷不悟的个体生命困境,着实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的喜剧桥段看上去好笑,实际上又内蕴着沉甸甸的生活内容,让人轻易笑不起来,更多的是以剧情为镜鉴观照个体生命困境的冷静思索。再如,情节的喜剧性效果让人忍俊不禁。汾水镇给各村下发垃圾分类塑料桶,为防止村民挪用,妻子建议老万告知村民塑料垃圾桶有毒,结果引来几位村民谎称身体中毒并寻衅滋事。这种好心办坏事和好人不得好报的反差创意,既让我们看到了喜剧人物的悲情遭遇,又不禁让人感叹改变农村旧式生活习性谈何容易。故事主题在喜剧性情节的膨胀中陡然间站立起来,初衷和结果的不和谐,让人触摸到了农村转型变革的时代转型之痛,以及思想和人性转换之艰难,在事与愿违的裂缝中,又升腾出了基层干部的崇高。

      任何影视剧都是遗憾的艺术,该剧同样有白璧微瑕之处。比如,喜剧性线索和人物的设计略显单薄,致使喜剧效果的辐射强度和感染气场有些不足;作为重要镜头语言之一的画面造型信息含量不够充实饱满,致使地域风物特征不太鲜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该剧的艺术品质;故事的史诗性挖掘和延展不够,如能放眼新中国60年来的农村垃圾环保变迁史去做文章,该剧的厚重性和深刻性或许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