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第二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在上海举行。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今日批评家论坛,旨在聚集年轻的文学批评家,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次论坛围绕“批评的语境与伦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真诚的讨论。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青年批评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让自己的文学批评能够站在深厚的中国文学土壤里面,冷静地回应这个世界。尤其在今天媒体津津乐道夸耀发行量的时候,青年批评家要有勇气关注美学风格,讨论所评论的作品对当代文学贡献了什么。批评实践必须以具体的作品为中心,要从文本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做一些及物的、扎实的作家作品评论。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说,否定某一个作家比较受关注的作品就是这个批评家敢于讲真话、有正义、有勇气,这种看法不一定准确。吴义勤认为,否定也不一定就是真话,肯定和赞扬也不一定就是假话。对于一个负责任的批评家而言,重要的是要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今天很多批评家可能更乐意做代言人,反而忘了自己真实的艺术修养、艺术判断、艺术感觉是什么,而作为一个批评家,对一个作品正面的阐释比什么重要。
批评的伦理不仅仅是讲真话
什么是批评的伦理?批评家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批评的伦理体系?与会的批评家认为,批评的伦理绝非简单的讲真话,更应该是批评家个人的发现和思想的贡献。
严锋认为,“感觉”是文学批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批评家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觉,批评界经历过一个从感觉向知性和理论发展的过程,甚至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今天的批评家反思的另外一个极端。批评家需要在感性和知性、感觉和理论、个人的偏爱和相对客观的标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尊重自己的感觉、感受出发,使自己的批评达到一种相对的客观。
张念认为,伦理陷井和伦理绑架是当下文学批评面临的大问题。从事文学批评,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做减法,就是批评者一定要明白自己要放弃什么,批评家没有必要做质检员的工作。二是文学批评不仅仅是讲真话的问题,批评家更应该关心的是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能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纬度。
房伟认为,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是一个批评家必须具备的素养。现在的批评家有时候急于下判断,否定性的批评不一定是真话,关键在于所提出的否定性意见是不是来自个人真实的判断。批评家必须忠于自己内心的体验,老老实实把自己的体验和判断呈现给读者。
黄轶认为,在批评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批评的思想本位。批评的伦理不等同于伦理的批评,批评本身是一种富有理性精神的科学研究,不能拿简单的伦理批评粗暴地取代。但是批评伦理确实也是伦理的行为,作为伦理的行为不仅对批评的对象,其实对批评家自身也有一种参与和构成的功能,批评家在批评的过程中实现了反省和自律。
刘铁群认为好的批评并不是看它是肯定还是否定,更重要的是发现作家的创造性,发现作家值得肯定的地方,发现文学中的美。对于从事批评工作的人来说,需要跟文学进行平等的对话,用真心去体会文学作品,用灵魂去跟作品对话。创作需要用心,评论、批评同样也需要用心,无心的批评和无心的创作同样都非常的可怕。
批评的语境影响着批评的深度和广度
批评的伦理规范着批评的准则,而批评的语境则影响着批评的深度和广度。批评的及物不仅指批评对象,也包含了批评对象的历史文化语境。
梁鸿认为,批评家要对自己的语境有真正的反思,认识到在历史文化的坐标系中自己的位置,这样才会有一种比较客观的批评态度。在被塑造的美学中成长起来的批评家和学者,在这一点上能多大程度地认识到这一点,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点,决定了一个批评家批评伦理的基点。批评家应该要有整体的意识,才可能对某个个案做出批判。
卲燕君认为,当代文学批评走入了一个人情批评的怪圈,文学批评要健康发展,必须要重建一个健康的伦理体系。今天一些作家的问题是不会如实地传达历史语境,对于批评研究者而言,研究一个具体文本必须要了解文本的历史文化语境,才能做出比较客观可信的判断。
郭艳认为,当下一些中青年作家和批评家经常把传统过于笼统化,当下批评语境具体到语言、思想,甚至于文体的粗陋,就成为一种无可回避的尴尬,表现为思维的传统和当代批评话语的匮乏。中国的批评语境和中国现代化是一体的,批评与文学都有一个演变的历史。现在对于文学文本的研究,包括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不一定要从文学内部,更应该放在变化的大文化语境中研究。
金理认为,重回历史语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今天的研究者在往历史研究对象投影的时候应该警惕因为今天的“无”,而到历史上投射一种“有”,由于今天匮乏了,便生造一些过去的繁荣和丰富出来。也不能以一种后出的思想概念或者工具强求前人,而无视前人在特殊语境当中的关切。文学批评研究都是在事后做研究的,拥有的是后见之明,这种后见之明尤其应该谨慎地使用。
批评的标准与公信力
混乱的批评标准与批评伦理的混乱,共同影响了现在文学批评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时代变化,文学发展,文学批评标准也会新生出与时代相应的特质。呼唤客观的尊重文学规律的批评标准,是与会批评家的共识。
霍俊明认为,要廓清批评伦理问题,迫切需要厘清文学批评的标准。标准的混乱导致了批评伦理的混乱,使得文学批评成为短命早衰的艺术。
李云雷认为,批评一个作品是好还是坏首先是批评的标准问题,批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也在发生变化,我们怎么在变化的时代中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和美学经验,这是批评家应该做的。青年批评家不应该固守旧有的标准,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在这些新的美学元素和经验出现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住它们,这是批评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做文学史研究的刘志荣在业余时间里客串批评家,他希望自己的文学批评,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专业读者具有的经验方法及独到眼光形成的判断,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讲出来。他认为,一个批评家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说空话,不说很夸张的话。至于批评要说真话的问题,首先取决于批评家是否能读出真话,看出真相。其次,是这个批评家能否把自己的判断很好地表达出来。
与会批评家认为,怎么样重建自己的经验,重建自己的历史,对于年轻一代的批评家来说非常重要。今天的批评家,需要续写批评的历史,更需要塑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每一届今日批评家论坛,都会对一个作家的具体文本展开“及物”的讨论,本届论坛讨论的是韩松的长篇小说《地铁》及其科幻文学创作。与会批评家从韩松创作的精神追求、文本结构、语言特征等角度展开了探讨,讨论中不乏真诚而热烈的交锋。与会者认为,韩松的科幻小说接续了上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精神诉求,是以科幻的形式出现的后现代文本,在写物中表达作家对物成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的反思。韩松的小说有着强大的反思精神和思想力,因而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读者。与会者也指出了韩松小说文学表现力上的欠缺,批评了韩松小说语言的简单化,并指出,由于表现力的缺陷而影响了小说思想力的深度传达。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臧建民出席了会议。参加论坛的还有张莉、吴岩、李东华、岳雯、胡传吉、飞氘、陈离、陈思、江雪、夏笳、黄平、甫跃辉、康凌、郭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