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新诗 >> 李墨波:《地心引力》将简约推向极致
    李墨波:《地心引力》将简约推向极致
    • 作者:李墨波 更新时间:2013-11-28 05:15:18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74

     

      阿方索·卡隆似乎并不甘心将《地心引力》拍成一部通常意义上的视效大片。大多数席卷全球票房的大片为了求得观众观影口味的最大公约数,会选择放弃掉影片的个性,相比之下,《地心引力》算是一个异数,影片更像是一次勇敢的实验,一次对极限的挑战。不同于很多影片在多线叙事中极尽繁复缠绕之能事,《地心引力》是一部做减法的电影,它将简约推向极致。人物惟一:大部分时间只是瑞恩·斯通一个人的独角戏;场景惟一:浩瀚无垠的太空,除了星球和空间站之外别无他物;戏剧冲突惟一:简单的故事只有一条叙事线索。这样的设置对于一个娱乐大片来说,无论如何都是冒险的,如此简单的场景和人物如何构建起一个好看的故事?被各种大片培养出来的口味挑剔的观众,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坐在那里看一个宇航员飞来飞去?从结果来看,《地心引力》都做到了,阿方索·卡隆为观众们奉献了一道视觉盛宴,在90分钟的时间里,观众被剧情牢牢吸引,仿佛在坐一次过山车,他们紧抓扶手,为之屏息,同剧中人物一起体验零重力环境,一起感受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阿凡达》之后,《地心引力》再次引领观众感受异域之美,人类的感官在电影中得以延伸。

      从某种意义上说,导演自身的处境正像片中被困在太空中无所依凭的宇航员,因为在如此简约的场景和人物关系中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恰如在掌上的舞蹈,可供他利用和选择的手段实在太少。阿方索·卡隆将仅有的元素运用到了极致,他不遗余力地营造起一个真实的太空环境,并且有效地利用视听语言形成叙事的张力,笔墨节制,毫无做作,使得整个影片的叙事简洁而高效,呈现出干净、纯粹的品质。

      对一部影片来说,开头是至关重要的,导演需要在开头建置起故事的基础:包括人物、情境以及戏剧性前提。高效的《地心引力》完成这些功能只用了一个镜头。导演用一个13分钟的长镜头不仅交代了故事的环境——远离地球的太空,故事中的人物——太空中执行完最后一次任务就可以回家的宇航员,而且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基调,甚至还构建起影片的戏剧冲突,并营造了全片第一个高潮。

      当叙事诸要素都准备齐全,电影便像发动的汽车,在戏剧冲突的驱动下一路狂飙。从探索者号到国际空间站,再到神舟,影片构建起一个简单的三幕结构。在通往地球的归途上,编剧设置了一道道难关:抵达空间站,逃离火灾,摆脱降落伞的缠绕,启动飞行器,完成分离……即便是在成功返回地球之后,瑞恩仍然需要克服最后一道难关:从水下的返回舱中逃生。突发的困难接踵而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直至片尾。正是凭借这些难关和障碍,影片获得了不断向前的加速度。

      在一次次危机的中间,是节奏趋向平缓的间歇。导演并没有放过这些间隙,而是见缝插针,为我们呈现出一条瑞恩的自我救赎之路。从最初因为女儿夭折而遭受打击一蹶不振,到面对求生的困境悲观绝望选择放弃,再到在马特的鼓励中学会积极地去应对困难,当生命被逼至绝境,瑞恩在灾难中涅槃,她学会从绝望和无助中爬起来,用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在影片的最后,导演使用了一个仰拍的镜头,成功回归的瑞恩如一尊塑像般坚定地站在地球上,她战胜了自己,她是自己的英雄。

      《地心引力》的视听语言准确而富有戏剧性,呈现出电影本体的魅力。早在《人类之子》中,阿方索·卡隆就以一个6分钟的长镜头技惊四座,这次在《地心引力》中,他更是将这项看家本领玩到极致。除了开篇那个13分钟的长镜头外,影片中还有多个长镜头,应该说这些长镜头并非为了炫技,它们在叙事中显得恰如其分。不同于文艺片中长镜头那样缓慢的“凝视”的节奏,该片的长镜头内部都有精心的设计和调度,从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镜头跟随叙事重心不断变换,而且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间自由切换,可谓一气呵成,毫无冗长之感。以影片开头的一个长镜头为例:首先用一个全景交代瑞恩被甩向太空,继而推进到瑞恩的面部特写,用缩小的景别来暗示潜在的危险和方向感的丧失,然后镜头继续推进到面罩内再转向太空,镜头在这时由客观视角转变为瑞恩的主观视角,将瑞恩的恐惧和无助传达给观众。

      之所以如此多地使用长镜头,一个原因是,导演希望通过长镜头来传递太空中的遨游之感。镜头不间断,360度任意翻转,细致入微地观照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其效果正如一个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旁观,能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如果稍加留意便会发现,每当演员在最紧张的时刻,比如与空间站冲撞时,都会使用主观镜头,让观众亲身感知那种紧张和危险。

      在《2001太空漫游》中,当飞船遨游于太空时响起的是古典音乐《蓝色多瑙河》,那浪漫到让人心醉的效果堪称影史上的经典,而在《地心引力》中,音响担负更多的是叙事上的功能,而非抒情。就像电影《大白鲨》中每当大白鲨出现时都会有一段沉重的音乐响起,以预示危险的来临。在《地心引力》中,每次危机来临也通常都会伴随低沉的大号声和击鼓声,起始低沉,然后越来越响,似乎要超出观众的承受范围,观众的心也随之悬起。当处于困境时,演员那清晰可辨的喘息声,也让观众体验到窒息之感。这些声音的处理加剧了观众的紧张心理,并且增强了冲突的激烈程度。同时,导演还利用声音实现了舱内舱外、水下水上的转场,在音响由最大转向静寂的节点上,场景也随之转换。

      影片叙事的高效和准确,还来源于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正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真实是观众移情的基础,观众相信或者愿意相信是叙事的开始。为了追求真实,剧组不惜耗资巨大,用高超的视效技术构建起一个真实的太空场景,并用无数细节营造出逼真的氛围,影片呈现出写实的风格,并无太多的夸张和臆造,其细节的真实和准确,连有过太空经历的美国宇航员都叹为观止。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极简的风格在为影片带来亮色的同时,也为影片设置了一道道难题,并最终形成影片的缺陷。影片的三幕设置,在性质上并无递进,此为编剧之忌。当情感体验被重复时,其力度就会减半。这造成了影片的后程乏力,单一的人物和简单的叙事线索,使得影片越走路越窄,当手段都被用尽,影片已经无力在最后营造出更高层次的高潮,草草的结尾让观众有意犹未尽之感。影片没有为人物的性格展示提供太多的空间,片中另一个人物马特原本可以和瑞恩一起衍生出逃生之外的次情节,但是过早地退出舞台,使他实实在在沦为一个大配角,虽然在瑞恩的幻觉中重新返回,但不免牵强。这些缺陷稀释了影片应有的情感浓度。

      与《2001太空漫游》史诗般的结构和神秘难解的主题形成对比的是,《地心引力》没有给影迷留下更多可资回味和深挖的余地。极简的故事使得影片的主题无法往更深处开掘,造成了故事的单调和主题的单薄。电影在满足人们感官体验的同时,还应该成为人类精神的回响,在技术不断被刷新的今天,如果只停留在视听的感官满足上,而不去构筑影片的意义空间,注定难逃速朽。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